关灯
护眼
字体:

111、《去岳阳》(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2010年,5月1号, 世博会在上海举办, 7308万人入园参观,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常常象征大国兴起, 不过, 关于经济增长、转型的讨论却并未平息。这年, 中国gdp超过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互联网届则发生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件:一是, 《计算机世界》发表了《狗日的腾讯》的文章, 紧接着,“3q大战”爆发, 360周鸿祎炮轰腾讯窃取隐私,火力全开, 广大网友开始关注“抄袭”“创新”等等东西。二是,微博作为公共平台用户数量突破5000万,不过这时, 互联网上比较悲观。

    在实体届, 深圳富士康发生“13连跳”,“血汗工厂”轰动一时。国美电器股东内斗, 无数目光被吸引了。

    美国经济走出阴霾, 欧洲爆发大规模危机,希腊总理公开表示希腊即将国家破产。

    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发布了ipad。三年前,也是他发布了iphone。

    谢兰生在这一年中摄制了部新的作品,又在世界广受好评。

    不过, 他进入了而立之年,好多东西不一样了。

    比如,固执偏执、完美主义随着年纪退了不少,有时候,他在面对演员时会想:我干吗逼他这样呢?干吗强迫他这样呢?他会限制拍摄时间,每天不高于12小时,他对大家说,“不要因为一部电影毁了你们日常生活”,非常非常不可思议。

    谢兰生也不再要求他的演员精准表现了。渐渐地,他会根据演员气质调整剧本、修改内容,会思考如何拍摄才能展现演员魅力。没想到这样一来,他的能力更加宽广了,毕竟,灵感是能互相汲取的。

    并且,谢兰生竟开始考虑他自己的体力问题。对想摄制的电影,他会先拍需要体力的,再拍没那么需要精力的。

    再比如,他竟开始突然关注他跟莘野的房子了。以前,他的世界只有电影,还有莘野,可现在,他会买些小玩意儿,布置房间,增添生趣。

    这年,谢兰生与莘野已经度过两个七年之痒。

    可激情却没少了一分。

    他们拥抱、亲吻、交-合。在2017年的车祸以后,谢兰生更珍惜莘野,他总记得那天醒来他见到的莘野的泪。他用手摸,叫莘野,说他也想吻他的眼泪。当时莘野探过去了,而舌尖的那一点咸让谢兰生常常想起。

    …………

    转眼到了2011年。

    3月,日本强震,海啸突至,福岛三座核反应炉灾难性地炉心融毁,辐射污水流入大海,美国则被百年不遇的龙卷风给袭击了。

    4月29号,“威廉王子”的婚礼在各大媒体占据头条。

    5月1号,美军"海豹"突击队员击毙了本·拉登。

    12月,朝鲜的金正日去世,金正恩成新领导人。

    科技领域,小米推出首款手机,腾讯推出新品“微信”,10月,乔布斯在美国去世。

    谢兰生在2011年这年一度感到有些恐惧。

    因为特发性的震颤,谢兰生在写剧本时两只手会轻轻地抖。这个病的原因不明,医生说,可能跟遗传有关,可能跟神经有关。

    谢兰生又十分痛苦,因为自己不能写本了。

    他招来了一个助理。可两三天他就发现,因为自己经常思考,这位助理在他思考的间歇期无所事事。谢兰生的思考时间可能只有两三分钟,也可能长达一两小时,他若不让这位助理用手机读玄幻小说,那助理的不耐、厌烦会清楚地泄到半空,藏也藏不住,让谢兰生压力很大,可他若让这位助理用手机瞧那些东西,那整个氛围都不对劲,人的情绪是能传染的——助理的兴奋跟“爽”会影响到兰生写本。

    总之,不太行。

    谢兰生又换了助理,还是不太行。

    终于有天,莘野坐在桌子一边,说:“今天晚上我当助理吧。”

    “可……”

    “不忙,没事。”

    “嗯……”

    那是兰生两个星期最舒服的一次经历了。莘野静静坐在旁边,谢兰生则努力思索,有时写一句,有时写一场,有时又删一句,有时还删一场,有时静静想两三分钟,有时则要想一两小时,而莘野无半点不耐,他的气质沉稳、冷静,只盯着屏幕上面的字,或望望兰生认真的脸,谢兰生则十分安心,一个晚上进展不小。

    从那天起,莘野晚上放下工作,只当助理,他白天在深蓝影业会从8点干到5点,晚上则在自己家里从6点做到1点。兰生知道这样很累,可莘野却并不在意,说,手抖的“病”不用难过,他们可以一直这样。

    幸好,在服用了一些药后谢兰生的病渐渐好了。连医生也说不清楚究竟是药治好的,还是兰生自己好的,可他说:“谢兰生的压力骤降对于康复大有助益”。

    …………

    接着是2012年。

    7月,北京暴雨,溺亡79人,一时之间,“排水系统”在网络上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上半年,日本政府要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将其“国有化”,8月15日,香港7名保钓人士登陆岛屿宣示主权,被日方扣押,中日关系再至冰点,9月15日,中国出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40年以来,最大规模反日示威。

    10月,莫言“击败”村上春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1月,中国换了领导班子。

    还是这一年,“浑水”狙击中国企业,东方纸业等纷纷中招。张一鸣推出“今日头条”,程维推出“滴滴打车”。

    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00亿,某部喜剧票房竟然超过10亿。2003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每年上涨30%左右,2009、2010、2011更是达到了50%。

    对电影及独立电影,2012年都是转折性的。

    胶片失去往日辉煌,它的衰败猛如迅雷。导演转为数字拍摄,而2012年是分水岭。胶片业务一落到地,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全国上下的电影院不再接受胶片电影了。上海电影技术厂曾在2003年到2011年,八条生产线全部开放,百名工人同时操作,仅四年后,2016年,它作为中国最后一条胶片电影的生产线,正式关闭,《长江图》是“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而同一时间,好莱坞的大工作室仍会生产胶片电影。

    对于这个发展趋势谢兰生是不适应的。他总觉得,数字有数字的好处,胶片有胶片的好处。数字拍摄画质更高,学生也能拍摄出来非常清晰的电影,同时,它对“演技”的要求是大大大大地降低了。演员可以拍摄n次,后期制作也如魔法。它的放映同样简单,打个比方,imax胶片的片盘直径是一米八,胶片、片盘有800斤重。放映时,四个片盘同时动作。放映员要学习一月放映才能确保成功。

    但,谢兰生认为,数码画面由像素构成,胶片画面由颗粒构成,这“颗粒感”非常适合某些题材,而数字呢,如此丝滑,如此冰冷。另外,色彩、影调上,胶片电影远远凌驾数字电影,它能体现光线变化,更加真实,更加细腻,宽容度更加大,成本高昂,色彩美丽。胶片暗部并非全黑,有朦胧感与虚化感。而且,有时,胶片电影因为“失焦”也更立体,拍摄对象会有晃动,不会一帧是一帧,一个平面是一个平面。

    谢兰生他还挺怀念胶片电影的时期的——需要几人才能扛起的摄影机“砰”地一声落在片场,非常非常有重量感,所有人的注意力因摄影机而高度集中,他们知道“这是片场”,对片场产生敬畏。而现在呢,片场的人更加关注片场外头的监视器,还总觉得“可以重拍”“可以处理”,一决胜负的感觉没了,主创、演员全变懒散了。不过从另一角度来说,数字拍摄可以缓解男女演员的紧张感。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