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区分还是不很了了。来自北方干旱地区的人们进入潮湿地带之后,对瘴疠的免疫力尤其低下。1799年3月,在领兵征服巴勒斯坦的时候,拿破仑在雅法遇到了这个问题。他说:
通过沙漠的行军是非常使人厌倦的,而从异常干燥的气候转入潮湿多雨的气候,对士兵健康也是有影响的。设在圣地僧团僧院里的病院已不够用。有些病人入院后一昼夜就死去了。有些人把鼠疫症看做某种被称为淋巴腺肿块的恶性疟疾,全军都处于恐慌之中。发布了严格的命令:士兵们在洗劫城市时所掠夺来的一切东西,毫无例外地予以烧毁。在医院里,当恶性疟疾流行时,每次都采取了类似的预防措施。拿破仑文选下,198-199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在雅法之战中有一件轶事。拿破仑躲过了一劫。一颗子弹在他头顶之上数厘米的地方飞过,在打落了他的帽子之后,打死了站在他身后的一位上校。拿破仑的身高不足1?58米,而那位上校比他高出整整20厘米。这是拿破仑第二次碰到这种事了。见该书第196页。可见历史是由许多偶然事件组成的。
那时的法国医生仍不能区分鼠疫和恶性疟疾。雅法是地中海东岸的一个港口,其“潮湿多雨”只是相对于沙漠地区而言。其实,雅法的年均降雨量只有508毫米,比北京的600多毫米还少,远远没有中国南方湿润。广东省的平均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岭南更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与中国军队在南方遇到的艰险相比,法国军队在巴勒斯坦染上的疾病不算严重。况且,法国军队有优势:那时的西方医学已经比较发达了;通过地中海的补给非常便捷,大大减少了士兵的体力消耗;在干旱的巴勒斯坦,流行病的地理范围很有限“只要部队出发远征,疾病就消踪匿迹了”拿破仑文选下,200页。雅法的降水主要集中在11月到次年5月的冬季,而中国(不仅在南方)的降水则多在夏季。高温加高湿最容易滋生疾病。在经过巴勒斯坦向埃及的远征中,法国军队一共损失2750人,其中近一半(1300人)死于疾病。拿破仑文选下,263页。拿破仑认为“疾病是最危险的敌人”“宁可打一场流血很多的战斗,也不要把部队安置在不卫生的地方”以上两句引语分别出自拿破仑书信集第11卷第9105号和第22卷第18041号。转引自j?f?c?富勒战争指导,43页,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在多雨的南方,没有人能够躲开湿气。
c?东边的限制:海洋和岛链
由于环环相扣的岛链,中国东部的大海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和邻国之间的内陆海。
在历史上,中国外海多台风,而且外海各岛屿上的文明程度较低。因此,海上航行有很大的风险,却没有很大的收益,这是阻碍中国走向海洋的主要原因。中国大多数王朝都不鼓励贸易,民间的海外贸易最为可疑,受到更大的抑制。因为气候莫测以及心理因素,中国古代皇帝宁愿沿着海岸线挖掘大运河,也要避开海洋。中国在海洋上的“边界”是由自然条件限定的。现在,这些障碍或边界都不存在了,但地缘政治的障碍却非常大。
中国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似乎有很好的条件成为一个海洋大国,其实条件并不优越。中国东部、南部之外的海洋是世界上岛屿、海峡最密集的地方。这些岛屿分属多个国家,有些自成岛国。一些岛国距离大陆很近,中国与它们有岛屿和领海纠纷。美国的驻军更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因此,这些岛屿和海峡对中国构成了极为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不是一个濒临太平洋的国家,因为西太平洋和欧亚大陆东海岸之间有一个过渡,这就是第一岛链。诸多的岛屿如蜿蜒的山脉,彼此相连,形成一根链条,锁住了中国的海疆。中国走向海洋,首先遇到岛链形成的地缘政治“边界”它们可以被用来封锁中国,阻止中国的大洋通路,把中国遏制在大陆上。要走向大洋,岛链是中国必须突破的屏障。
东亚近海海域以及太平洋上的岛屿大致都是南北走向,对大陆海岸形成包围的岛链。一般认为,中国的外海有三条岛链,其中距离中国最近的、最严密的是第一岛链。关于第一岛链包括哪些群岛,并无一致的说法,但总是距离中国最近的那几个群岛。本书认为,第一岛链从萨哈林岛开始,经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borneo),即中国古史中的渤泥,73?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三大岛,分属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三个国家。到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岛与欧亚大陆的马来半岛之间有狭窄的马六甲海峡,海峡中有个小岛值得一提,即新加坡。在这些大的群岛和岛屿之间,还有许多较小的岛,而日本、菲律宾、印尼都是岛国。中国船只走向大洋,必须经过几条狭窄的海峡,很容易受到封锁和攻击。在那里,海盗都可以制造相当大的麻烦和损失,更不必说装备优良的岛国海军了。
在第一岛链的北端,萨哈林岛、日本群岛与大陆海岸(其中一部分是伸出的朝鲜半岛)合围成日本海。日本海的各海峡窄而浅,近似于一个内陆海。中国在日本海没有直接的出海口,图们江入海前的最后一小段(约15公里)是俄国与朝鲜的界河。封闭的日本海是中国外海的一个缩小版。日本北海道岛与俄国萨哈林岛之间的宗谷海峡(拉彼卢兹海峡)最窄处43公里,最浅处50米;北海道和本州岛之间的津轻海峡最窄处18?5公里,最浅处130米;日本九州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朝鲜海峡之中有对马岛,其中日本一侧的对马海峡最窄处41?6公里,最浅处50米。在朝鲜海峡的南北两端,日本和韩国(韩国是第一岛链的一部分)都有实力可观的海空军,而且都有美国的驻军。以海参崴海参崴在海洋和陆地两个方向上都缺少纵深,不适合做俄国的军港。为基地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受到极大限制,只有日本海的第四个出口鞑靼海峡才是安全的。因此,俄国需要更多地使用堪察加半岛南端的基地,不过,那里靠近北极圈,气候条件恶劣,远离腹地,补给成本高。中国面临着与俄国类似的海上困境,或许略好一些。
第一岛链的中间点是台湾岛。台湾岛与海南岛同是距离中国海岸最近的两个大岛。其北是琉球群岛,冲绳是美国的一个大军事基地;其南经过两个较小的群岛(巴坦和巴布延)之后是菲律宾群岛,美国的前殖民地,现在的军事合作伙伴。菲律宾群岛的巴拉望岛、苏禄群岛,几乎没有疏漏,连接到加里曼丹岛,该岛的南部属于印度尼西亚。除了马六甲海峡之外,南海还有几条海峡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如巴士海峡、巽他海峡。不过,它们同样受到岛屿的控制,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商业价值较小。台湾岛是中国最有希望首先打破第一岛链的环节,一个与大陆统一的台湾岛将成为东亚沿海各国的贸易中心。
一般认为,第一岛链止于马六甲海峡。在自然地理上也许是这样。在地缘政治上,第一岛链延伸到马六甲海峡以西。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这两个群岛与缅甸的南部海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合围,在它们中间形成了安达曼海。西去的船只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安达曼海之后,仍须穿越海峡才能进入印度洋。印度蹲在马六甲海峡的西端虎视眈眈。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属于印度。这是英国殖民时期的遗产。印度正在加强它在群岛上的军事基地。在非常时期,印度的海空军可以封锁狭窄的马六甲海峡,或在海峡以西拦截船只。所以,中国必须把安达曼海以西的两个印度群岛看做是第一岛链的组成。
其余两条岛链没有像第一岛链那样形成严密的链条。第二岛链比较完整,从堪察加半岛以南开始,经千岛群岛、小栗原群岛,沿着日本群岛的东侧到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在以上这些群岛东部,并列延伸的是世界上最深的几条海沟,海底地形非常复杂),然后经过加罗林群岛,到达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东部各岛,以及印尼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共有的几内亚岛,然后再向南到达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自成一个大陆,也可以看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位于印度尼西亚以南。澳大利亚以印尼为安全屏障,在印尼有强势存在,如在东帝汶等地调停、维和。关岛是美国的军事基地,也是第二岛链的地理枢纽。美国正在把关岛建设成一个攻击出发点和战略补给中心,可以部署攻击核潜艇、航空母舰、两栖登陆艇、战略轰炸机,打击范围覆盖东亚。第二岛链曾经是美国西进和日本东进的冲突线。1941年底,日本军队先发制人,偷袭珍珠港,然后把美国军队赶出了菲律宾群岛。美国很快发起反攻,两军在太平洋上逐岛争夺,战况惨烈。美国最终取得胜利,把军队部署到了大陆和第一、第二岛链上。日本彻底战败,失去了新攫取的西太平洋控制权,它的本土上也被驻扎了大批美国军队,在政治上成为美国的附庸。
在第一和第二岛链以东,太平洋中部和南太平洋,还有几条南北中国的海上岛链向的群岛,但它们不能彼此相连构成完整岛链。从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经夏威夷群岛、南太平洋的诸多群岛,到新西兰,被模糊地称为第三岛链。实际上在南太平洋上有不止一条群岛链。夏威夷群岛是第三岛链的地理枢纽,也是整个太平洋的地理中心。与此类似,印度洋的地理中心迭戈加西亚岛也是美国的军事基地。美国通过夏威夷群岛掌控着太平洋。这一条岛链对中国的影响不大。中国能够在太平洋,尤其是西太平洋,建立预警系统就应该满足了。
为了打破第一岛链的束缚,仅仅与台湾统一是不够的,中国还需要在岛链国家中寻求坚定的盟友,与岛链之外的大陆滨海国家保持盟友,以减少岛链在限制中国方面的重要性。但是,除非中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否则即使在第一岛链附近,中国也不可能做到确保海上航运的安全。至于在更远的地方,比如索马里发生的海盗事件(在2008年下半年尤为猖狂),中国派遣了军舰护航,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欧洲、印度发挥了它在印度洋上的作用,印度军舰击沉了一艘海盗船。维持一个全球合作的态势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的利益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都有分布。
但是,以和平为导向的政策也同样需要向海洋扩张。向西太平洋推进可以加大中国的防御纵深。当一个超级大国可以在台湾海峡部署航母舰队,直接威胁最繁华的沿海城市时,中国的安全没有保障。只有中国能够加大防御纵深,增加预警时间,才能减少对国家安全的威胁。随着军队的机动性和远程打击能力的提高,中国不需要迫近敌人才能实施打击,但是,在抵近敌人时候打击的烈度最大,威慑力也最强;防线越远,预警时间也就越长。如上所说,因为航运安全难有保障,中国需要提高打击报复能力,对中国利益任何较小规模的侵犯都将导致冲突升级,使得任何阻断中国航运的企图都严重得不偿失。
岛链上的各国生活着许多华人。自明清以来,中国往往把东部的国界限制在海岸线上,自我设限。人口的压力迫使东南沿海的一部分人向东南亚(南洋)移民,但官方不仅不能提供保护,反而歧视这些移民。欧洲人来到南洋之后,把华人作为劳力。总体来说,他们对华人是排斥的,因为华人在商业方面是强有力的竞争者。直到20世纪后期,南洋华侨饱受排斥,屡经屠杀。即使如此,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仍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华人社区。在抗日战争中,许多南洋华侨回国抗战,并付出了生命。
由此可见,中国在海洋上的局势与在陆地上是一样的,都是处于被“包围”的状态。如何“突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德国、俄国都有类似的困境,他们的突围都不成功,最后导致整个国家的失败,至今不能恢复元气。二战爆发前的日本受困于资源短缺,也想突围,也失败了。当然,日本当时的困境是它的侵略造成的。这几个后起工业国家的教训是,仅仅依靠武力的“突围”是不可取的,因为越是努力突围,招致的反抗和对抗就越大。区域一体化可以化解对抗。一体化需要的时间长,却更稳妥,成绩更巩固。为此目的,中国国内需要更多的改革,才能更具魅力。对于中国,岛链不是地理的约束,而是地缘政治的限制。地缘政治是可以改变的。在中国的倡导之下,如果各国能够把岛链(主要是面积大、人口多的第一岛链)纳入一个共同市场,以此为起点建立一个和平之弧、繁荣之弧、文化传播之弧,那么,环节紧凑的第一岛链对中国将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如同地中海之于古希腊一样。中国对这些岛链国家同样重要。第一岛链所面对的欧亚大陆大部分的海岸是中国的——也是其中最有活力的海岸,内陆纵深最大的海岸。
对中国的海上威胁时断时续。最早的一次是在唐朝,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明朝时则有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倭寇骚扰海疆。在清朝初期,对清廷的海上威胁来自郑成功。从1840年开始,海上威胁大于北方的威胁。今天,对中国最大的危险仍来自海上。根源之一是中国长期把自己限定在陆地,没有向海外扩张。从明朝以后很长时期内,中国官府禁止向海外移民,歧视、迫害移民及其亲属。其中原因似乎有点令人困惑。其实,孟德斯鸠解释得很清楚:“专制主义把臣民当做奴隶看待,出国的人则被看做是逃走的奴隶。”论法的精神上,212页。一个相对自由民主的制度可以保证社会的活力和流动性,而活力是扩张的最强大的动力。
中国没有成为一个海洋文明的国家,固然有儒家文化轻视商业的影响,但也许更多是由亚洲东海岸的地理和气候决定的。岛国则不同。英国是航海的国家。英国的殖民扩张不受本国海岸线的制约,在全球都有殖民地。大英帝国因此号称“日不落帝国”日本在开国之初就走上了扩张道路,1859年攻虾夷(在今北海道),1875年勒令琉球王停止向中国朝贡,然后就走向大陆。
在中国和俄国为西部伊犁的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俄国派了23艘军舰来中国东部沿海炫耀武力。1880年,戈登查尔斯?乔治?戈登(1833-1885)是英国军官,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来中国,战后随英军到上海防范太平天国,1863年起指挥“常胜军”并与李鸿章熟识。因战功,清帝任命戈登为提督,赏黄马褂;英国提升他为陆军中校。戈登回英国,又去了印度。清廷请戈登来协助防御俄国人。正文中的话是他在天津对李鸿章说的。但这次他在中国的时间很短。戈登后来在苏丹喀土穆战死。向李鸿章提出警告说,只要政府设在北京,中国就不能和任何头等强国开战,因为大沽炮台很容易失陷,使北京门户洞开。徐中约:1880年戈登在中国,载太平洋历史评论,卷23第2期(1964年5月)第147-166页。转引自剑桥中国晚清史下,1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因此,戈登认为,中国只能寻求和平。1900年,八国联军果然攻陷大沽口,清廷下诏宣战。八国联军之战是这些所有殖民国家在东亚扩张的一个标志事件。它们在经历了各自的海外扩张之后,终于在中国,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走到一起来了。这些殖民强盗们从来没有这样一致过。
当初,北京在北方陆地上有险可守,还有长城,而面向大海则无险可守。在过去100多年中,首都北京两次陷入外国军队之手(1860年英法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都从大沽炮台入手)。首都南京面向大海也无险可守。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这不包括日本在卢沟桥事变后占领北平。这些军队都是从海外登陆而来。早在1950年代,中国已经能够扼守北京的海上门户。现在,从海上登陆入侵中国的威胁几乎消失了。但是,海上武器平台造成的空中威胁仍然存在,它们在距离中国较近的海域发射导弹,或起飞飞机。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很不利。美国人也看出了这一点。他们说:
中国的边界易攻难守。漫长的海岸线容易受到海上的攻击。与美国的潜在战场不同,中国最有可能的潜在战场在国内,而不是海外。thegreatwallandtheemptyfortress—china?ssearchforsecurity,p10,andrewj?nathan,roberts?ross,w?w?norton&company,1997?
为了防守,中国必须把防线向外推,以减少遭受进攻的可能性。目前的安全局势不容乐观,中国仍处在包围之中。美国和欧盟在压缩俄国的势力范围。现代中国没有自己明确的势力范围,所以不如俄国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美国的挤压(欧洲在地缘政治上和中国的冲突很小)——尽管美国在中国的周边增强力量,把目标明确指向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被蛮夷包围。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大国的侵略和瓜分企图中生存,对被包围不是那么敏感。现在的包围者不仅军事力量优于中国,在地缘文化上面也占有优势。
在海洋上,美洲的东西两岸之外的岛屿很少,也很遥远。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由美国控制,如夏威夷群岛、关岛。美国的门外是一望无际的旷野,没有居民,没有人来和它争夺,它可以信马由缰地驰骋。中国则不同,只有东部一条海岸,海洋上岛屿密集,在这些岛上有好几个国家: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等。中国打开门就看到黑黢黢的森林,森林里住满了人,还与中国有土地纠纷,中国必须勒紧缰绳。这是中国不利的海洋形势,必须正视,切不可盲目扩充海军,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那样。
如果美国不能为盟国提供有效的保护,甚至它的亚洲驻军可能受到威胁的时候,美国将退出该地区。它在撤退之前会把日本从笼子中放出来,并可能挑起日本与中国的军事竞争。美国将做一位离岸平衡手,使中国与日本都离不开美国。这个做法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也是保持均势的传统手段。日本和冲绳是第一岛链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日本不会永远依附于美国。中日两国未来的关系取决于两国决策者的战略智慧。
d?西边的障碍:沙漠和草原
辽阔的大草原把北方和西北方连为一体。对于农耕民族,草原和沙漠不是一个容易谋生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可以轻易穿越的地方。夏朝在建立初期的势力范围已经“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尚书?禹贡。从禹的征战范围看,这句话没有明显的夸大。此后中国的国土基本没有超过这个范围。草原和沙漠对中原农民构成了有效障碍。那时的“流沙”很可能在今天的甘肃境内,还不到新疆那么远。但很显然,流沙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明确的地理分界线。居住在西方的游牧民都被称作戎。因为战争、气候、游牧习惯等因素,古代西部人的迁移比较频繁。所以,有很多部落可以被称为戎。司马迁说: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史记?六国年表。“孰”熟。
司马迁判断的根据从大禹开始,到他的汉朝结束。今天看来,这个事实一直到20世纪仍然有效。共产党的力量在陕北积蓄,从东北向南发展,最后占有全国。西方一直是中原权力的有力争夺者。在周朝、秦朝、汉朝三个相连的王朝,统治中心是渭河流域的关中。关中已经是偏西的地区,剩余的西方范围不是很大。西方与北方相似,都是游牧部落的天下。直到秦朝,西部的主要威胁来自今天的甘肃一带。到了汉朝,西方就更扩展到西域了。那时吐蕃还没有兴起。到了唐朝,因为吐蕃的入寇,西方又向西南扩展。可以说,中国对西方地理的了解是为了应对安全挑战。西汉向西域的扩张从河西走廊开始。
公元前170年代,月氏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走,迁到今天塔吉克斯坦一带。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试图说服月氏与汉一起夹击匈奴。他的使团先被匈奴扣留了10年,然后又遭到月氏的拒绝。月氏人的生活很好,他们不想报仇了。在回国的路上,张骞又被匈奴抓住。被拘留了一年多后,他趁匈奴内乱逃回。这段出使时间长达12年。从张骞的经历,可知汉朝与西域的道路都被匈奴控制。张骞又上书武帝,建议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夹击匈奴。前115年,张骞从乌孙回国,于第二年去世。丝绸之路从此出现。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开始向西域发展势力,与匈奴争夺同盟国和土地。
河西走廊是西域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其北是沙漠,其南是高山。据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今甘肃省山丹县有焉支山。相传,山下的霍城遗址是霍去病屯兵之处。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过焉支山1000多里,一年两次大破匈奴。匈奴浑邪王投降,匈奴势力退出河西。他们哀歌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山所产之物即胭脂。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郡,后来又设张掖、敦煌和武威三郡,为“河西四郡”余英时说:
由于河西的归并,汉朝成功地将匈奴和以南的羌人隔开,还能直接进入西域。正如此后的历史充分显示的那样,河西成为汉朝在西域军事活动的最重要的基地。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422页。引文所出的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作者是余英时。
控制了河西走廊之后,张骞被匈奴扣留的麻烦就不会再有。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西域有连绵的沙漠和不大的绿洲。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那里很难聚集起大规模的军事力量。但西域是北方大草原的侧翼,从那里可以牵制北方游牧民的南下,又可以联系中亚国家。有了西域,就把关中平原的防线向西推出了数千里,增加了首都的防御纵深。
从张骞开始,汉朝在西域的发展就带有很浓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西域小国在汉朝和匈奴之间摇摆不定。龟兹和楼兰都曾杀大汉的使者。傅介子在出使大宛的路途上,在龟兹攻杀匈奴的使者。回国后,他对大将军霍光说:“楼兰龟兹,数反复而不诛,无所惩艾。”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班固。霍光要他去楼兰。公元前77年,傅介子设计诱杀楼兰国王,把楼兰在汉朝留学的王子立为王。楼兰改名为鄯善。龟兹道远,还没有受到惩罚。常惠曾经随苏武出使匈奴。当他受命出使乌孙时,因龟兹曾经杀大汉的校尉,他要求顺道攻击龟兹。汉宣帝不许,但霍光私下允许他“便宜从事”公元前71年,常惠组织西域多国部队向龟兹进发。龟兹王说是先王受贵人所误,本人无罪。于是常惠斩杀那位贵人而归。6年后,龟兹王来朝。
公元前60年,汉朝基本上平定了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在丁零、乌孙和大汉的打击下,公元前57年,匈奴分裂为东西两部。东匈奴的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西匈奴的郅支单于向西逃亡到康居康居(康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即粟特(sogd),在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到费尔干纳盆地一带,首都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在康居东部的楚河流域驻扎下来。郅支先与康居国王建立密切关系。接着他四处出击,势强之后杀康居国王嫁给他的女儿。西域副校尉陈汤担心郅支单于“必为西域患”他与西域都护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东汉时治所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甘延寿谋,提议发屯田吏士击之。延寿支持陈汤,但要求上报中央。陈汤反对说:“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汉书?陈汤传。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他趁延寿久病之机“矫制”发诸国兵,延寿被迫同意。他们长途奔袭至匈奴城下,杀郅支单于,把他的首级送到长安。甘延寿、陈汤两人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陈汤传。
在王莽时期,西域陷入混乱。班超出使鄯善时,攻杀匈奴使者,迫使鄯善归附汉朝。他继续征服西域其他绿洲国家。74年,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以陈睦为都护。第二年,焉耆、龟兹攻杀陈睦。汉朝在西域的屯兵都撤了回去。只有班超坚守疏勒(今新疆喀什一带),并且能够反攻,最终又一次平定西域。94年,班超率领西域诸国兵大破焉耆,杀其王,为陈睦报仇。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1年,告老返回都城洛阳后不久,即于102年去世。他的儿子班勇出生在西域。当北匈奴又一次在西域制造战乱时,朝廷接受班勇的意见,并任命他为西域长史。班勇击退匈奴,打败叛乱的国王,最终平定了西域。
在唐朝,西域的重要性一如在汉朝。唐朝在北方也面对着一个强大的敌人,这次是突厥。匈奴和突厥是两个接近的种族。同时,唐朝还受到吐蕃的威胁。强大的吐蕃不仅前出到今天青海和甘肃一带,还占领了西域的南部。唐朝征服西域的过程与汉朝有些类似,都有一些个人主义的英雄。他们的进取不仅是为了保护王朝的安全,也受个人勇气的驱使。
清朝起源于东北。蒙古人是满族最早的同盟,他们一起打进关来,占领了全中国。作为一个民族,满人的故乡在东北。但是,作为一个王朝,清朝的根据地在整个北方。他们不可能像明朝那样把防线设在长城。为了保护北方的侧翼,才有了向西北的发展。虽然满人不是游牧者,但他们的思维方式很接近游牧民。因此,清朝的扩张也是顺理成章的。康熙时完全收复西域。南疆本来在准噶尔的控制之下,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兆惠平定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清朝统一了天山南北路,设伊犁将军总管两地。如果准噶尔不向东侵略北蒙古,清朝大概也无意向西。这是从汉朝起对西域征服的完满结束。格鲁塞说:
乾隆的吞并伊犁与喀什噶尔标志着从班超时起十八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在亚洲所追求的计划的正式实现,定居人对游牧人,农田对草原的反攻。草原帝国,588页。
一个世纪之后,伊犁和喀什又面临俄国和英国的争夺。这是新一轮挑战。中国又赢了。
中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中国的地缘政治从中国国内开始,这与其他国家的地缘政治很不相同。其原因主要是由中国的土地面积决定的。中国面积之大,已经足以使她自成一个单独的地缘政治单位。在面积上,中国与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1016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同。在地形上,中国更为复杂,包括了世界最高的高原和第二大的沙漠;而欧洲的大部分都是大平原,除了阿尔卑斯山脉之外,山地起伏都不很大。如果不算欧洲边缘的厄尔布鲁士山(5642米),一般所认为的欧洲最高峰——阿尔卑斯山脉的勃朗峰——只有4807米,还不及藏北羌塘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约5000米),更不能和西藏的那些大山相比。但是,勃朗峰超过了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山峰高度,更远远超过中国地形的第三级阶梯——从黑龙江漠河到广西南宁以东地区——的任何山峰。中国东部的最高峰并不在大陆上,而是台湾岛上的玉山(3997米)。台湾的地形变化比大陆东部还要复杂。即使海南岛上的五指山,其主峰(1867米)也比大陆东部的许多大山更高,超过它的只有很少几座山峰,如南岭的最高峰猫儿山(2142米)。猫儿山在南岭五岭的最西,已经几乎算是第二阶梯了。
山脉的高度并不一定形成严重的交通障碍。山区的交通便利与否取决于山脉的走向、长度以及山谷的陡峭程度。青藏高原有许多大山。在北部,这些大山的相对高度不高,山势圆浑,一点也不险峻。隔绝西藏与外界交通的是高原的严酷环境,那些大山倒在其次。中国东部的山地一般都比较破碎、低矮,不能形成有效的地理隔断。武夷山是一个例外。受山地的保护,福建和浙江南部是中国东部最晚接受中原文化的地区之一,长时间是百越的地盘。因为有南岭,广东和广西保留了岭南文化和粤语。但南岭有很多宽阔的南北通道,不能保护两广免于寒流或北方军队的南下。从东北到华南,中国东部几乎没有天险。
这三级阶梯在经济、文化发展上有巨大差距,但地缘政治价值却很接近,都非常巨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第一阶梯。如果不是为了介绍第一阶梯,就没有必要提出三级阶梯的问题,因为第二和第三阶梯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历史事件也不是那么容易以地理分割。
a?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及其边缘
中国地形的第一级实际上也是世界的第一级,号称“世界屋脊”它以青藏高原为核心,包括西藏、青海、甘肃西部、四川西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及其以南地区,大致处在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大雪山和横断山脉一说大雪山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但大雪山自成体系,走向是“竖”而非“横”的合围之中。如果不考虑人为的国界,可以说世界上的最高山脉都集中在这个自然区域。第一级的面积大约有23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24%,或近1/4,人口却只占全国的0?9%左右。这是因为它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拉萨地处较低的河谷,海拔高度也有3650米),许多地区不适宜居住,只有几条河谷尚称宜人。藏、蒙牧民的分布却超过了河谷。在20世纪中期修筑公路之前,从拉萨到内地的漫长旅行还被大多数人视为畏途,一路生死难测,民国时期的官员进藏大多绕道印度,需要英国的签证。关于清朝官员前往拉萨的旅程,可参见吴丰培所辑的川藏游踪汇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这些官员的进藏路线不限于川藏线。除了侵略者外,进入西藏的西方人大都是冒险家。吐蕃帝国在这个空气稀薄、人烟稀少、干燥寒冷的高原上建立起来,势力扩大到青藏高原之外。这确实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吐蕃帝国之后的西藏非常封闭孤立。除了吐蕃的强盛时期外,第一级阶梯对外部的影响比较小。
吐蕃和唐朝大致同时崛起。松赞干布(629-649在位)稳固了他父亲统一的吐蕃,迁都逻些(今拉萨),开始向外扩张,首先是向北方。松赞干布之后,在722年及以后,吐蕃又发兵向西进攻帕米尔地区的小勃律,试图从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区向新疆和中亚扩张——那里仍是唐朝的势力范围。小勃律是唐朝的西门,吐蕃的目标是唐朝的四镇。吐蕃兴盛的原因和近代之前的所有游牧民族一样,都是依靠优良的骑兵和先进的冶铁技术。另外,在和唐朝对抗的前线,吐蕃常常能够集中更多的兵力——这是骑兵的优势。
唐朝强大的原因是它在战争中崛起,在战争中生存下来。唐初,列强并起,群雄争霸。除了吐蕃之外,突厥、高句丽、党项、吐谷浑、薛延陀等都在某一时期成为唐朝的劲敌,只有回纥长期与唐朝保持亲密关系。日本也派兵“进入”朝鲜,唐朝将领刘仁轨大破之(663年)。在西方,受新起的伊斯兰教的鼓动,阿拉伯帝国在此时崛起,向外扩张,后来与唐朝在中亚相遇。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唐朝能够生存,实在是战之功也。
不过,在力量有所不逮的时候,唐朝也不耻于示弱,采取和亲的政策。经玄奘介绍,唐朝与中天竺建立了外交联系。那时,中天竺的国王是戒日王戒日王(?ilāditya,约590-647),音译尸罗逸多。他的本名叫harshavardhana或harsha,音译曷利沙伐弹那、曷利沙。戒日王于606年即位为一个小国王,6年后开始征讨四方,统一了讷尔默达河以北的北印度,是印度最杰出的统治者之一。戒日王早年是个印度教徒,后来成为佛教徒。他是印度佛教的“护法名王”之一,其余两位是阿育王和迦腻色迦。戒日王会见过玄奘,向他询问了几个有关中国的问题。戒日王的首都曲女城(音译:羯若鞠阇,kanyākubja,今印度北方邦的小镇卡瑙季,kannauj,在坎普尔市西北80公里处)位于恒河岸边。在戒日王之后,因为曲女城象征着霸主地位,印度北方三强为争夺此城而战。,强盛时有“象军六万,马军十万”以及更多的步军,大唐西域记?卷五?羯若鞠阇国。不过,出自印度的数字往往夸张。成为北印度诸国的霸主。贞观二十三年(648年),唐太宗派王玄策王玄策的其他事迹不著,其生卒年亦不详。这次出使时他的官职是右卫率长史,正七品上。从印度回国后他被提拔为朝散大夫,从五品下。出使中天竺。这时,戒日王已于上一年去世,大臣阿罗那顺自立为王。阿罗那顺贪图使团一路上接受的贡物,把使团的30个人全部抓起来,抢走贡物。王玄策趁黑夜逃脱,到吐蕃的西部边境请求支援。这时,松赞干布仍在位。吐蕃派了1200精兵,泥婆罗(今尼泊尔,当时是吐蕃的属国)派了7000骑兵。率领借来的军队,王玄策和他的副使蒋师仁向阿罗那顺发起攻击,三战三胜。他们俘虏了阿罗那顺并带回国。唐太宗说:“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新唐书?西域上。阿罗那顺继承了印度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王玄策打败阿罗那顺之后,北印度陷入混乱。直到500多年后,在阿富汗突厥人入侵后的德里苏丹时期(1206-1526),印度的北部才又告统一。德里苏丹是穆斯林第一次入主印度。
唐朝时中印之间的交通大都绕道中亚。吐蕃与唐和亲后,双方开辟了一条新路线,从青海湖向南越喜马拉雅山脉到印度,此即唐蕃古道。中印交通的距离缩短了。据初唐时道宣记载,离开了吐蕃的南界之后“东南入谷,经十三飞梯、十九栈道。又东南或西南,缘葛攀藤,野行四十余日,至北印度泥婆罗国。”道宣:释迦方志,15页,中华书局,1983年。可见吐蕃南方道路的艰险超过了它的北部道路。艰险的道路限制了吐蕃向南扩张。此外,印度是佛主之国,而且非常湿热,不能为生长在干燥凉爽高原之上的吐蕃人所适应。否则,在泥婆罗军队的支援下,吐蕃军队能够穿越喜马拉雅山区,直下恒河腹地。土邦林立的次大陆比较容易被征服。后来,在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通往西藏南部的艰险道路有了很大改观,比北道更易行。在1901-1903年间,康有为在印度撰写大同书等著作的时候,女儿康同璧渡海前去看他,只身到了喜马拉雅南坡的大吉岭。女子独身远行在当时非常罕见,一时成为佳话。
在663年,吐蕃赶走了青海湖周围(鲜卑族)的吐谷浑,占领了今天的青海东北部。吐蕃军队接着进入甘肃和新疆,一度压迫唐朝从西域的大部分地区撤出军队。吐蕃又向今天的四川和云南进攻,制服了南诏国。面对吐蕃的战争压力,唐朝被迫采用和亲的办法,先后把两位公主嫁入吐蕃她们是641年太宗时出嫁的文成公主,707年中宗时出嫁的金城公主。初,松赞干布仿效突厥和吐谷浑,要求娶唐朝公主,被拒。松赞干布发兵攻打吐谷浑。唐朝反击,然后同意和亲两位公主对佛教在吐蕃的传播贡献颇大,但没有能够带来长期的和平。太宗之后,唐蕃之间的战争期多于和平期,爆发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但唐朝军队处于守势。730年,吐蕃战败,接受唐朝为宗主国,但和平仅维持6年。在安史之乱(755-763)期间,吐蕃的军队从青海和甘肃向东推进到甘肃境内,占据陇右唐藩镇名,713年设置,辖今甘肃东南及青海省青海湖以东的地区,治所在今青海乐都县。多年,并于763年初占领唐朝的首都长安达半个月。吐蕃占领陇右之后,向东可以威胁长安,向北可以威胁唐朝与西域的交通。因为失去了陇右的优良马场,唐朝不得不依靠回鹘的马匹和骑兵,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再也没有能够在安史之乱后复苏。791年,吐蕃打败唐朝的盟友回鹘,结束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但在西南,唐朝与南诏一起成功地发起了反击,减轻了西北的压力。吐蕃在一次大规模进攻之后,要求与唐朝和谈,这就是821-822年的会盟。唐蕃会盟碑一直保留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吐蕃这次没有很快破坏和平游牧部落的和平倡议常常是权宜之计,唐朝廷往往“以其无信,不受”(新唐书?吐蕃传)。即使在这次结盟之时,两国在边境上也发生了一场战争,唐胜。更甚的一次在787年,吐蕃在侵略中屡次请盟,当双方最终在平凉(今甘肃平凉)结盟时,吐蕃设伏劫盟,大败唐军。当初,唐朝选择平凉为结盟地点,因为那里地势平旷,伏兵易被发现,但仍不免中计。同年,吐蕃再次请和。,因为这时已是吐蕃倒数第二位的赞普,他体弱多病,而且吐蕃的力量正因佛教和苯教之争而衰落。苯教是吐蕃的原始信仰。吐蕃王朝先于唐朝灭亡。
唐朝曾经与南诏夹击吐蕃,可以看出后来忽必烈经吐蕃攻打大理的意图。南诏(649-902)、大理(937-1253)前后相继,疆域相同,中间仅相隔两位夺权的权贵(902-937),兴亡分别与唐、宋的时代大致相符。738年,唐封南诏的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开始扩张。最强盛时,南诏和大理占有今天云南的全部、相邻的四川及贵州部分地区,以及越南和缅甸的北部。750年,南诏杀唐云南太守,归附吐蕃。但是,唐朝的剑南西川节度使(方镇治所在成都,当时已属前方)韦皋向吐蕃的侧翼发起攻击,数次取胜,减轻了北方的压力。因为韦皋的胜利,西南诸蛮皆服。南诏也在794年与吐蕃绝交,回来与唐结盟,并攻取吐蕃十六城向唐献捷。801年,韦皋全线进军,战线从今四川北部的松潘延续到南部的西昌、盐源,在维州(今四川理县的薛城)大破吐蕃从北方的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调来的救兵,俘获内大相论莽热。四川是中国的大后方,在安史之乱时已经是这样。但四川的西部容易受到西藏方向的入侵。韦皋于805年去世。据记载“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新唐书?韦皋传。可谓战功卓著。
关于吐蕃的入寇和唐朝的对策,新唐书中有总结:
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蹷其牙,犂其廷而后已。惟吐蕃、回鹘号强雄,为中国患最久。赞普遂尽盗河、潢,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华人。谋夫虓帅,圜视共计,卒不得要领。晚节二姓自亡,而唐亦衰焉。夫外抚内宁,惟圣人不让。玄宗有逸德,而拓地太大,务远功,忽近虞,逆贼一奋,中原封裂,讫二百年不得复完,而至陵夷。然则内先自治,释四夷为外惧,守成之良资也。新唐书?吐蕃传下,欧阳修、宋祁。“蹷”通“蹶”仆倒。“馘”(guo),在战斗中割所杀之敌左耳以报功。两位作者反对唐玄宗的扩张政策。
据此,吐蕃实为唐朝的第一大劲敌,其危害还在回鹘之上。吐蕃之害几乎贯穿唐朝始终。在驱赶了吐谷浑之后,吐蕃占据了昔日西戎的地盘。那里在黄河上游。对唐都长安的威胁大多来自西北。788年,回纥与吐蕃绝交,改称回鹘,与吐蕃交战。唐朝的这个盟友“至略华人,辱太子,笞杀近臣,求索无倪”新唐书?回鹘下。“倪”边。也是一大患。宋朝接受了唐朝及五代的教训,没有军事扩张,内部一直比较安宁和富裕。但宋朝的军力薄弱,依靠向北方王朝进贡维持和平,先后受制于几个北方和西北方的王朝,最终被蒙古灭亡。宋朝之弱实是唐朝之强的反动,因矫枉过正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战争与和平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平衡。
从松赞干布开始,佛教逐渐在西藏传播开来。但由于苯教的抵制,佛教未能被彻底接受。到了朗达玛唐武宗的“会昌灭佛”发生在845年,正好是朗达玛在位期间。这两起时间上非常接近的“灭佛”事件是在佛教发展之后本土宗教的反弹。在吐蕃是苯教,在唐朝是道教。当然,唐武宗“灭佛”还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原因:在王朝的财政困难时期,佛教寺庙占有了太多的财富。在位期间(841-846),佛教遇到了更激烈的反抗。这位赞普支持苯教,毁灭佛法,于是佛教在西藏的前弘期结束。在朗达玛被一位佛教出家人暗杀之后,吐蕃王朝也结束了,藏地进入了动荡的割据时期。又过了大约100年,佛教再次在吐蕃兴盛起来,藏传佛教进入后弘期。佛教这次才被吐蕃人真正接受,驯化了好斗善战的吐蕃人。他们转而期望来世,专注灵魂。从此以后,吐蕃再也没有成为强大的军事力量,青藏高原上的权力向内坍塌,吸引着蒙古游牧民和廓尔喀进军。英国人也加入进来,极力排斥俄国和中国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影响。吐蕃(明朝时改称为西藏)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的角斗场。
到了10世纪,吐蕃、两宋的疆域及势力都比前朝收缩了。吐蕃仍在分裂之中。双方虽然有很长的共同边界,但往来不多。在元初忽必烈通过八思巴赐给西藏僧人免役的特权。现在的官方观点是,西藏在元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西藏的权力先后为萨迦、噶举和格鲁(改革后的噶当派)三大教派所掌握。三个教派要依靠西藏之外的军事力量(蒙古骑兵)维持统治。在时间上,这三个教派的兴衰与元、明、清三朝的兴替大致相符。
元初,在西藏争权的是萨迦派和噶举派。这两个教派的领袖八思巴八思巴(1235-1280)是萨迦五祖的第五祖。萨迦派领袖位置在昆氏家族内传承。阔端(窝阔台和六皇后乃马真之子,贵由的同父同母弟弟)最早派军进攻吐蕃,因此了解到吐蕃教派林立的状况。1244年,阔端召萨迦四祖萨班(八思巴伯父)前往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10岁的八思巴跟随前往。在萨班的促成下,西藏归附蒙古。1248年贵由死。1251年,阔端死。在弟弟忽必烈的支持下,蒙哥争得大汗位。自此,蒙古的大汗位从窝阔台系转入托雷系。蒙哥令忽必烈总理漠南(包括汉地和藏地)军事,其中有阔端的属地。1253年八思巴初见忽必烈,年19岁。和噶玛拔希噶玛拔希(1204-1283),噶举派之噶玛噶举之黑帽系的领袖,第二世噶玛巴。他以神通广大著称,首创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制度(都松钦巴是追认的第一世噶玛巴)。噶玛噶举是噶举派最大的支系。噶玛拔希与八思巴在同一年见到忽必烈,但噶玛拔希不肯长期停留。他北上传教,后来见到了蒙哥。蒙哥赐给他一顶金边黑帽。这就是黑帽系的由来。1259年蒙哥死后,忽必烈和弟弟阿里不哥争夺大汗的位置,噶玛拔希有支持阿里不哥的嫌疑,因此被忽必烈关押在今北京的北海。噶举派支系(四大八小)繁多,却难以形成统一的强势政权。都曾跟随忽必烈,在忽必烈面前争宠。早年间,萨迦派已经与蒙古建立了联系,在西藏有更大的影响。忽必烈最终选择了严肃的学者八思巴,而不是散漫的瑜伽士噶玛拔希。此后萨迦派在西藏独大。忽必烈对西藏的兴趣始于远征大理,他的军队要经过西藏的东部。忽必烈的目的是从侧翼进攻南宋,那时由北向南的战事很不顺利。1251年,蒙哥继蒙古大汗位。次年,蒙哥派弟弟忽必烈征云南,另一个弟弟旭烈兀西征——这是蒙古的第三次大规模西征。蒙古兵遇到南宋的顽强抵抗。1259年,蒙哥率兵久攻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不下,死于城下。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封八思巴为国师,次年又把噶玛拔希逮捕入狱。噶玛拔希被关押和流放了4年。被释放后,他一路传教回到了西藏。
那时,蒙古只有原始的萨满巫术,没有宗教。大汗们能够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成吉思汗召见全真道的教主丘处机。丘处机从山东莱州出发,经撒马尔罕,1222年初夏(5月)在大雪山的八鲁湾在兴都库什山中、喀布尔以北。今阿富汗有帕尔万(八鲁湾,perwan)省。蒙古灭花剌子模后,该国的王子扎阑丁(jalalal-din)逃到阿富汗,在八鲁湾击溃了一支蒙古军队。成吉思汗发兵征讨,1221年11月,在辛头河(印度河)畔追上并歼灭了扎阑丁的军队。但扎阑丁再次逃脱,到了德里苏丹国。当年12月,蒙古派一小支军队进入印度河南边的木尔坦(今巴基斯坦的木尔坦),因天气炎热而很快退回。在地理上,兴都库什山脉属于世界第一级阶梯的边缘。成吉思汗绕了个弯,从另一面登上了这一级,在那里避暑,会见丘处机。见到成吉思汗。在此后的11个月中,两人多次见面。成吉思汗下敕书免去全真道士的赋役。丘处机的徒弟李志常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了这次跋涉和朝见。后来因为李志常等人与佛教高僧辩论失败,全真道失势。忽必烈继承了他爷爷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第一次到中国时,在元廷受到很好的招待。忽必烈派他俩作为元朝的使臣回到意大利,要求教皇派遣100名精通基督教教义和七艺(修辞学、逻辑、文法、算术、天文学、音乐和地理)的传教士来。波罗兄弟返回意大利,见到了新当选的教皇,转达了忽必烈的愿望。他们再次回到远东时,却没有带来传教士,只带来了马可?波罗。蒙哥和忽必烈的母亲是一位基督徒。在元朝,穆斯林和基督徒(景教徒)都有很好的升迁机会。穆斯林遍布中国各地是从元朝开始的。在朝廷上,两大一神教的教徒彼此诋毁,争夺大汗的青睐。
在忽必烈之后,元朝一直保持着对西藏的统治。西藏的最高行政官员由萨迦派的国师向皇帝推荐。帝师有时非常年幼,是一个象征性的职务。伯戴克说:“如此的委任,应该是限制严格的一种政治行为。”伯戴克:元代西藏史研究,40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到了明朝,噶举派在西藏的影响超过了萨迦派。噶举派注重隐修和游历,明史称之为“游僧”1360年,第四世噶玛巴应元顺帝之召到北京,在北京住了4年。明成祖即位后,召第五世噶玛巴得银协巴到南京。得银协巴于1406年(永乐四年)冬到达南京,次年在灵谷寺为明太祖帝后荐福。这是噶玛噶举派领袖唯一一次前往明都。1408年,声望如日中天的宗喀巴也被召进京,但他只派了大弟子前往。他创立的格鲁派有着严密而庞大的组织,将打败噶举派成为西藏最大的教派。
据记载,忽必烈曾经考虑经过西藏入侵印度,但最终被劝阻。蒙古的士兵和马匹能否在印度潮湿炎热的气候中保持战斗力是一大问题。但西藏是通往印度的道路,却是没有疑问的。在元初所封的吐蕃十三“万户”(行政单位)中,明确属于噶举派的有四个万户:帕主(帕竹)、止贡、蔡巴、雅桑,这十三“万户”是行政单位,数字都是虚指,实有的总户数是38963户,其中最小的两个“万户”都只有750户。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西藏当时的总人口。它们也都是噶举支派的名字,可见噶举派在当时势力很强大。西藏的驿站系统是在元朝时建立的,一直使用到1959年才被废除。驿站使用的“乌拉”差役,即强制劳役,是一个蒙古语词。在完整地考察了元朝-西藏关系之后,伯戴克总结说:“元朝的行政机关总是试图保持对西藏的全面控制,总的看来是成功的。”元代西藏史研究,148页。
元朝灭亡后,从长城之南退回去的蒙古政权仍然存在,即北元。他们被明人称为鞑靼。元和北元是一脉相承的成吉思汗直系后裔。在明太祖和明成祖的多次打击下,鞑靼被削弱。另一支蒙古族部落联盟瓦剌在西部的阿尔泰山一带崛起。瓦剌和明朝因进贡或贸易产生纠纷。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在怀来土木堡大败明军,俘获明英宗,这就是“土木之变”早年时,也先的父亲立元皇室的后裔为可汗,自任丞相。也先杀了可汗,于1453年自立为汗。但也先不属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因此他的可汗地位不被承认,反而闹得众叛亲离。也先两年后被杀。瓦剌因此衰落,鞑靼再次兴起。鞑靼的达延汗(即“大元可汗”)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在打败了瓦剌之后,达延汗统一了元朝的遗民、蒙古东部的各部落,并把它们分成左翼和右翼,各三万户。达延汗的孙子俺答汗(1507-1583,一译阿勒坦汗)是土默特部的首领、漠南右翼三万户的盟主。俺答汗的营帐在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的旧城),是一个繁荣的手工业和贸易中心。俺答汗的主要打击目标仍是瓦剌。俺答汗曾向明称臣纳贡,要求扩大贸易。因为害怕“土木之变”重演,明廷不敢答应,还杀了俺答汗的使节。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俺答汗率部从古北口进入长城之内,至安定门、东直门、良乡以西,大掠半个月后退回塞外。这一事件称“庚戌之变”预演了明朝末年满清军队进入长城之南的路径。
蒙古族接受黄教是在俺答汗时期。这是第二阶梯的军事力量向第一阶梯扩张,而第一阶梯的精神力量向第二阶梯扩张。三世达赖喇嘛(1543-1588)应俺答汗的邀请去青海。两人在1578年相见。达赖喇嘛的尊号是俺达汗所赠。他又把尊号追认给前两世。三世又去了理塘和丽江。俺达汗去世后,他前往呼和浩特参加葬礼,不久他也去世了。三世达赖喇嘛在遗嘱中说:他“与法王八思巴心续相通,而俺答汗乃是忽必烈汗的转生”把两人的历史追溯到元朝初年。同时,他又预言“达赖喇嘛转生于成吉思汗的王族中”后来,五世达赖喇嘛评价说:“这正是(三世)达赖喇嘛的不可改易的金刚遗言。”四世达赖喇嘛传,出自合集一世—四世达赖喇嘛传,261页,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于是,喇嘛们选中了俺答汗的曾孙为第四世达赖喇嘛(1589-1616)。四世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属于“黄金家族”也是至今仅有的蒙古族达赖喇嘛。四世在1603年到了西藏。
宗喀巴是一个伟大的宗教改革者,他的两个弟子分别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到四世达赖时,格鲁派仍不够强大,受到掌握政权的嘎举派的迫害。格鲁派赢得与嘎举派的权力斗争完全是因为它引入了蒙古骑兵。权力转移是在五世达赖(1617-1682)时期完成的。青藏高原成为蒙古人的角斗场。漠北蒙古的却图汗信仰嘎玛嘎举。他征服并兼并了俺达汗的土默特部。五世达赖借助蒙古的骑兵打败了噶举派。顾始汗(1582-1655)是西蒙古和硕特部的首领。清朝时,西蒙古又称厄鲁特,即明朝时的瓦剌“瓦剌”、“厄鲁特”、“卫拉特”都是oyirad的音转和异译,在蒙元时称“斡亦剌惕”、“斡亦剌”意思是“林中百姓”在12世纪时,他们居住在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里。在长期演变之后,到明末清初时,瓦剌各部并为四大部,以天山南北的准噶尔部最为强大,势力最盛时到塔什干和撒马尔罕。因此,在清朝时,厄鲁特又被称为准噶尔。准噶尔是最后的蒙古游牧帝国。乾隆时平定准噶尔,统一西北。参见准噶尔史略,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宫脇淳子: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部的兴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顾始”(或“固始”)是“国师”的转音。和硕特是厄鲁特四部之一,另外三部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由四世班禅主谋,两人商议后邀请固始汗入藏。这时,固始汗已经占领了青海和西康,至此他控制了全部藏区。固始汗去世后,西藏的权力由他的子孙继承。1652年,五世达赖到北京见顺治帝。达赖和格鲁派的宗教和政治地位得到清朝确认。以上有关西藏教派史的内容,除了所引书籍之外,还参考了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王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伯戴克(lucianopetech):元代西藏史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措如?次朗: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尕藏加: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周良霄、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从乾隆年间开始,因为外敌入侵,西藏问题变得复杂了。廓尔喀攻入西藏,掠夺了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1793年,福康安领兵入藏,打退廓尔喀人并一直追击到加德满都附近。反击廓尔喀的战争是乾隆“十全武功”之一。这时,英国人已经在印度聚集了很大的势力。马嘎尔尼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使团。他们辩解英国没有支持廓尔喀人入侵西藏。后来在1904年,英国直接派军队从印度侵入西藏,占领了拉萨。从此英国的势力在西藏留下了。至少在当时,英国人无意吞并西藏,只是要防止俄国,保护它的殖民地皇冠印度。不过,英国人在边界上是尽可能地向外推进,留下了边界之争。在1950年代初,独立后的印度有意继承殖民宗主英国在西藏的特权,进而控制西藏。这是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远方源头。因为“失去”了西藏,不平的印度想在边境上多得些实惠。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区域。亚洲的大多数大河发源于此,流向四方。亚洲最长的10条河是:(1)长江;(2)黄河;(3)澜沧江(湄公河);(4)黑龙江(阿穆尔河);(5)勒拿河;(6)叶尼塞河;(7)额毕河;(8)怒江(萨尔温江);(9)印度河;(10)雅鲁藏布江。额毕河的上游是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新疆阿尔泰地区。三条河(勒拿、叶尼塞、额毕)流经西伯利亚,向北注入北冰洋,对人类生活的作用较小。这10条长河中有8条流经中国。除去源头在蒙古国的黑龙江,其中有7条河起源于中国,而6条的源头在青藏高原。此外,虽然恒河雅鲁藏布江(下游称普拉玛普特拉河)与恒河会合之前的长度是2900公里,而恒河全长不到2600公里。所以,恒河应该是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尽管它们会合后的长度有限。的长度进不了前10名(在幼发拉底河之后),但它对印度的生活、人类的信仰有重大影响,而且水量充沛,不可不提。恒河也发源于青藏高原,在中印边界的中国一侧,尽管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很短小。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源头都在冈仁波齐峰(海拔6656米)周围。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的源头都在唐古拉山脉南北两侧,只有黄河与另外三江的源头远一些。大江源头如此集中,青藏高原的生态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如青藏高原的河流源头一样,高原上的军队也可以向四面八方出击。吐蕃强盛时期就是如此。从外部攻入则不太容易。根据目前已知的条件判断,高原在经济方面意义不大。那里的自然环境严酷,矿产资源贫乏,或开采成本过高。高原的大多数居民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对现世生活的要求不高。即使在青藏铁路通车之后,青藏高原的陆地交通也不能称为便利,因为乘坐火车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因此,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潜力不大。这一区域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自主发展,将长期需要援助,却是国家不得不承担的责任。第一阶梯的作用主要在国家安全上。其文化价值大多体现在藏传佛教上。
b?第二级阶梯:干旱的内陆
中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是在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第一级之外的区域。这一区域的面积大约有47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49%,几乎一半。第一阶梯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第二阶梯则不同,它由几个地理单元组成,分布比较分散,从蒙古高原到云贵高原,从四川盆地到黄土高原,在西北是一连串的盆地和绿洲。它们互不连接,人文景观也千变万化。因此,第二阶梯是国境内许多海拔较高地方的总称,是突起的青藏高原向平原的过渡地带。
在第二级阶梯北部的许多地方,自然条件比第一级还要恶劣一些。这一区域的北部降水量极少或较少。中国的沙漠、沙地和戈壁基本上都在这一区域,其中有面积34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以及其他一些较大的沙漠,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后三片沙漠在河套以西的内蒙古西部,几乎连成一片)。这些不毛之地加起来将近15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15%。黄土高原是中国开发最久,对自然剥夺最残酷的地区。这里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黄土高原的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3?2%。各地相加,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占全国总面积近30%。这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恶劣自然环境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又有很多是近几十年政策的结果。这种愧对列祖列宗、殃及子孙的“发展”仍在继续。
第二级阶梯还包含面积26万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盆地底部的海拔高度只有250米,成都也不过500米。四川盆地是第二阶梯中最富庶的地区。无论从海拔高度、气候条件,还是从生活方式、文化特征来看,四川盆地都更接近东部的第三阶梯。它被列入第二阶梯是因为它四周的高山,有些是壮观的雪山。四川的居民大多不是古代巴蜀人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是在张献忠屠川之后从东部迁移过去的。这次移民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平均海拔高度1580米的外蒙古(今蒙古国)也属于第二阶梯。那里是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蒙古征服的土地大都与第二阶梯相似,适合骑兵驰骋。他们在印度、越南等炎热的地方没有成功,甚至没有尝试。在日本、爪哇等岛国是失败的。蒙元灭亡南宋也费了很大工夫。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内蒙古(110万平方公里)与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相连,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三个省级行政区。与它们接壤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内陆国——哈萨克斯坦(272万平方公里)和外蒙古(157万平方公里)。这些广阔的地方显示了亚洲内陆的荒凉。
c?第三级阶梯:中部和东部
第三级阶梯在东部,包括所有沿海地区和海上岛屿,面积大约是2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27%。这里虽然是中国最富裕的区域,却被更广大的相对贫困地区所包围。
第三阶梯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今天,这里仍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在防卫方面,第三阶梯完全不能自守。东部是在安全上最脆弱的区域。在大平原上,向东奔流的黄河、淮河、长江起到了阻挡北方骑兵的作用。在这三条大河的岸边曾经有过多次南北大战,比较著名的有:三国时魏与蜀、吴的赤壁之战(长江),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淮河)、北宋与辽的澶渊之战(黄河)。长江可以容纳规模较大的水军,南方军队能够发挥习水战的优势。魏国的水军被蜀吴的联军火烧连营。南宋时期,金兵渡过长江之后,在江南水乡不能长驱直入。1130年,这支金兵北撤时,在长江的黄天荡(在今南京东北方)遭到韩世忠的伏击,大败,金兀术几乎不免。在水量较少的黄河和淮河上,水军不能抵抗骑兵南下。淝水、澶渊之战都发生在岸边。总而言之,江河的防御作用有限。
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从北京到长江之间没有大山,站在不高的泰山顶上就可以“一览众山小”了。从长江到珠江,虽然不是平原,军队却能够长驱直入。在20世纪,国共之间的三大战役都在淮河以北。在解放军渡过长江之前,两党就没有大的战役了。它们最激烈、最早的大战发生在东北。
有一弊就有一利。东部的开放地势使得国防很艰难,却使中国较早地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平坦的地形有利于武力扩张,权力难以均衡。所以国家统一了,其制度却是专制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制制度日趋完善,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一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中国人逐渐丧失创造力,社会逐渐僵化。欧洲的统治者并非不想大权独揽,杀戮异己,只不过他们没有很好的条件。不过,宗教不受地理障碍的限制,可以穿越社会等级,因此,宗教领袖在中世纪的欧洲比国王们更为猖狂,这是中国所没有的现象。在独裁方面,中国的统治者远比欧洲的统治者更为成功,但这种成功却是中国的不幸。
中国东部也缺少出海口。东北的图们江出海口数十公里宽,为俄国和朝鲜所有,堵塞了中国通向日本海的航线。中、俄、朝三国在那里共同建立开发区的计划已经有很多年了,但至今没有起色。这个三国交界之处本来可以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的地方,现在却缺少活力。只有在三个国家都有共同利益的时候,这样的合作才可能真正起步。东北地区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需要一个出海口。朝鲜、俄国的远东地区都有很长的海岸线,有很多港口,已经超过了两国在该地区的贸易需要。至于共同开发区涉及的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则更为微妙和不稳定。在这三国之中,只有中国具有必要的资金、人力,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对于俄国和朝鲜,图们江口都在它们国土最偏远的角落里。因此,中国在图们江口建设一个繁荣的贸易港口和工业基地可能只是一个梦想。中国只有单干才可能,但又不具备单干的地理条件。因为缺少出海口,东北内地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中国的经济重心越来越向东南沿海移动。原来非沿海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如哈尔滨、沈阳、济南、西安、南京、武汉、成都、重庆等,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沿海城市超过。以上后四个大城市有长江航运便利,但也没有改变它们的相对下滑。这种转移在沿海各省更为明显,如沈阳被大连抢去风头,济南被青岛夺走重心,南京的生产总值被更靠近大海的苏州超过,深圳的风头也曾一度直逼广州。这种向沿海过度倾斜的经济格局对国家安全与均衡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第一阶梯的绝大部分地区高寒荒凉,生态脆弱,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的补贴。在第二阶梯以及第三阶梯的西部,有许多地方的条件并不比东部沿海地区差很多。如果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启动内需,而不是完全以出口为导向,中西部必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中西部发展不仅使经济布局更加合理,也将大大改善中国的安全(包括经济安全)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