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运河之上,一艘简单的高丽平底小船正在成群的舟楫之间向北急渡。
为了保障迁都的顺利进行,这条贯穿大明南北的命脉经过多次疏浚,现在已经是全力通航,运力可谓举世无匹。虽然河面宽阔,但北迁物资所需的船只众多,这艘高丽小船在其中穿插而行,仍然显得毫不起眼。
铜雀端坐舟中,他胯下那枚“铜雀”已经不见了,手中却盘着一枚铜质小鹰,那正是曾被姚国师抢夺过去,将老阿姨害死的大元鹰哨。
这鹰哨显然和那枚“铜雀”系出一脉,这让铜雀想起自己年轻时刚刚离开高丽本地帮会追缴、一路逃到南洋的事来。
那时海洋的广袤让他惊奇不已,他觉得要想赚到大钱就只有提升巡航的能力,于是找到了这位号称通晓操鲸之术的老阿姨。
一切缘分就从那枚铜雀哨开始。
那个年轻女人法力的确十分高强,但她却每每自称七八十岁的老阿姨,这让铜雀心里忍不住发毛。后来他借着给她买珠花的借口逃出老阿姨的驻地,再后来凭借商业头脑和操鲸的一技之长当上骑鲸商团的老大,算起来到如今也有几十年过去了。
这几十年来,他每逢精神紧张的时候就会把玩那枚铜雀哨,可围绕这枚哨子的诸般渊源过往,实则并没有几个人知道。
想到这里,铜雀忽然自顾自地笑了笑:
“可到现在你连个遗体也不存,只能给你凭空做个‘荐度斋’啦。”
他在船舱中祝祷完毕,默念着“做完这一单,我就回到大海中去”,然后起身走出船舱,用力挥出胳膊,把这枚不祥的鹰哨抛进了运河之中。
鹰哨“扑簌”一声沉入运河的河底,又刚巧被一名鱼人踩在生有扁蹼的脚下,死死地踏进了河底烂泥里。
这名鬼襦罗族鱼人是铜雀雇来向北平新都运送货物的鱼人村村民之一,现在却正在水底努力推着一枚发出幽幽微光的泡泡。
江南运河上下只有两丈深,行走的都是吃水浅的河船,这泡泡却径有丈余。
泡泡里面仰卧着一个人形,还可以看出他正跷着二郎腿。鱼人们瞪大眼泡,手中不停地将泡泡左推右滚,避开缓缓降落的撑篙和桨叶,将泡泡运得如船行般飞快。
泡泡里的人形不消说就是建文。
七里、琉球三老和小郎君善于躲藏,哈罗德仍是扮作西域人与铜雀同在北迁船队之中,只有他功夫不高又扎眼,便通过铜雀的哨子制造的这个空腔,从运河的河底赶往北平。他以这个惬意的姿势躺在泡泡里,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角度仰视着头顶的运河。
河面上的船只往来十分拥堵,偶尔还会从河水中传来船夫们互相大骂的声音,好像是说谁的船头又撞到谁的船尾,谁的船舷刮到谁的船帮,这和大海那种开阔的感觉实在太不一样了。建文觉得有些憋闷,便坐了起来,掏出之前七里发现的那几张残纸,在铜雀哨发出的莹莹光芒下观看。
以姚国师的行事,绝对不会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得如此漫不经心,因此这纸上能透露出一些蛛丝马迹就不错了。建文拿出一张纸看了半天,其中并没有什么“洞天”之类的字眼,想来姚国师也不会把这东西写在上面。
剩下的图形则看起来像是北平的什么地图,中间一马平川,四周有燕山、长城之类包围,中间是已有的地名。如此看来,北平这地方,除了塞外风沙每年会如约而至,空气干燥又没什么好吃的之外,倒的确是不错的皇城选址。
以铜雀的手段——建文不由得望望头顶那条高丽船的平底——肯定是抢先在新都置办了地皮,只要他救出叛贼的事不被揭发,到时候又是一笔稳稳的银两流入他的腰包。
好在这一路走走停停,虽然不断有盘查,但最强势的锦衣卫正被燕帝派
人调查,赛哈智也在候审,铜雀一行人倒是没有露出什么破绽。
建文低头,再次翻看手里的纸张,他发现还有一张纸上面有点内容。纸张正中画着一枚奇特的东西,那东西长得像七里用的手里剑一样,四长四短八个尖角。
建文认出那是西洋的蔷薇十字风标——在姚国师手下的神道官袍子上,也绣有这东西。他们那个邪派涉及地域众多,因此风标做成西洋式也不奇怪,只不过在这张图上,蔷薇的花芯是空心的。
以蔷薇为中心,散布着一些信息,四方各有一个随意的朱印,显然是在布阵之中代表了四灵兽的位置,顺着正东的方向走自然是青龙。除此之外,又有一个大圈笼罩了北平的大部分位置,只不过不清楚那个圈是什么意思,又没有文字标识。
建文举着那张纸躺下想了一阵,忽然福至心灵地拿出另一张字多的地图,按照长城与燕山的位置为准,冲着河面洒下的光亮重叠了起来。
那个圆圈的中心,与头一张纸的字样重叠了——
“‘幽州苦海’?”
这四个字只是草稿,更无其它注解,建文也只好把纸塞回去,决定到了目的地再行勘探。
夜间的河道本来并不行船,但为了北迁大计,最近也开辟出一条较窄的航道来,专送应急物资。
铜雀的小船自江淮北上,不一日就到了山东济州,再由德州转入直隶,中途小郎君已经捡便利地方上岸,找当地蛇头出了海与腾格斯会合去了。建文这么在水下行了几日,半个时辰换一次气泡,终于在一个夜晚潜入了通州港,与七里、哈罗德和三老见了面。
他们纵马登上一处高山远望——此时已过丑时,天色虽暗,四周景色却都尽收眼底——只见前朝大都的遗址宛然,四周开阔,极目远眺的话,还可依稀看到西北一带关山高远,群峰危峙,白色的点点边防是大将军徐达曾经戍守的地方,再往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