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被撕碎的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沈先生有四分之一的苗人血统,对苗人信仰的丧失有着最为沉痛的感受。这些民族信仰的幻灭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无法去估量,它带来的民族心灵的无依无傍大约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美的幻灭:曾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沈从文的小说就是这样来阐释悲剧的。他笔下湘西世界,山美,水美,人情美,人性更美。可这些美总耐不住世俗的摧残,最终消散幻灭了。在边城里,作者描写了湘西茶峒的青山绿水,古朴淳厚的世风人情,有“世外桃源”的意蕴,有“牧歌式”的优美情调。而在这美丽的山水人情中,翠翠的爷爷死了,大佬死了,二佬远走他乡,翠翠独自承担着痛苦的记忆和很可能没有结果的等待。菜园中,女主人玉太太“有教养又能自食其力的,富有林下风度”儿子玉少琛“把诚实这一件事看作人生美德”儿媳妇更是美丽的“不适宜于做媳妇,住到这小城值得忧心”还有那菜园,一年四季都栽种着各种菜蔬,后来还种上了许多菊花,很美丽。可这一切到头来都没能逃过地方上的戕害——儿子媳妇命丧黄泉,玉太太在痛苦孤寂中也最终选择了死亡。连那菜园都未能幸免于难,被“有势力的绅士”和“名士伟人”当成了寻欢买醉的“花园”创造美的人死于践踏美的人的刀下,而残忍无赖的人享受着田园之趣。这种美的幻灭竟如此让人心痛。一个民族如果缺少对美的鉴赏能力,如果缺少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那这个民族将毫无希望。因此,沈先生用心用意地将自己笔下的东西雕琢的尽善尽美后,又用凿子将它击碎,让读者激愤不已。这样做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以激起读者对美的追求和依恋,激起对撕碎美的恶势力的憎恶和痛恨。唯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地理解美,欣赏美,维系美。

    小小渴望的幻灭:沈从文真的很残忍:他让笔下的人物不仅要经受爱情、理想、信仰和美的幻灭,更要经受小小渴望的幻灭。仿佛唯有这样,才能让读者们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幻灭感。在阿金这篇小说中,阿金怀中揣着“值六只牯牛的银钱”想“换一个身体肥胖胖白蒙蒙的年纪二十二岁的妇人”这是一个小小的很容易实现的渴望——只要将银钱交到妇人的婆家,就可以拥妇人在怀了。可阴差阳错,他受了地保的阻挠后,无意中走进了赌场,输的精光。那个“在本地出名的美丽”的妇人就被一个远方的绸缎商人给买走了。他的这个小小的渴望化为了泡影。夫妇中的新婚的小两口返回女家去看岳丈,因天气好,在一片花香鸟语想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享受一下夫妻间的快乐,却被好事的乡人当成奸夫淫妇捉住,受尽了羞辱折磨,连这样小小的愿望也未能得偿所愿。那些好事者把他们捉来,兴奋地围观,汉子们“俨然有一种满足”女人们发泄着“极不甘心”的妒意,连小孩子也从“打人”中补偿了“挨打”的损失人们毫无感情的戏弄和践踏着这对可怜的夫妇。他们的小小愿望没能实现,反招来如此的羞辱,唉,不得不让人唏嘘。

    沈先生写这些幻灭并不是要将我们推向绝望,而是想借此让我们反观自己的生活,从而去创造美、维系美。

    (三)

    沈从文湘西题材系列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幻灭感跟他的出身和人生经历有关。沈从文出身与一个湘西军人世家,他的祖父曾做过云南昭通镇守史和贵州总督,而后来家道衰弱,十四岁即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描述了他二十岁以前在湘西的生活环境:“清乡”士兵遭当地人冷枪袭击,大量乡民旋即被抓来砍头示众;杀人不眨眼的山大王转眼间在世界上消失,而下令杀他的司令官三年后即被其部署用机关枪击毙;沈从文的部队在怀化杀了几千人,一年后又在湘鄂边境全军覆没他所经历的青少年时代处处充满了人生的无常与幻灭感。 后来,他走进都市,求学失败后,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由此走上了文学道路。可都市不容他这个“乡下人”文学界更不容他这个以“第三条路线”逍遥于主流之外的作家。在重重的阻碍和深深的绝望里,正处于创作高峰的沈从文永远地停止了他在文学天空的翱翔,退出了文坛,改行从事文物工作。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中,沈从文经历了许多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一次次地感受的了人生的荒唐、无奈和无常。因此,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创作中,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也笼罩上了这种幻灭感。他在晚年对自己的人生也曾这样感慨:“浮沉半世纪,生存亦偶然。”1沈从文认为正是由于人生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知、不可把握的偶然,才有了那么多的逃避不了的幻灭感。沈从文有“偶然”+“情感”的人学模式“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你虽不迷信命运,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他后天的命运。”2

    边城中处处充满了偶然:大老二老同时爱上翠翠,而翠翠却对二佬情有独钟;出乎老船夫意料,那让翠翠梦中浮起灵魂的歌不是大老而是二老所唱;大佬因爱情失意坐船去下游,虽水性极好却被淹死;雨夜里白塔突然倒塌,老船夫静静死去。这不经意的一个个偶然最终让翠翠的爱情理想陷于虚无幻灭。贵生中的贵生一生想娶金凤为妻,金凤对他也有意,就连杂货店铺老板也对他暗示过:“贵生,你想不想成家?你要讨老婆,我帮你忙。”贵生也“热米打粑粑”上城里同舅舅商量终身大事。舅舅极高兴,把“连年积下的二十块钱给贵生接亲用”二人还上街置办了一大堆礼物准备返回家向金凤求亲,眼看金凤就要是他的人了,然而这期间,城里来的四爷无意间瞥见了金凤,说动了五爷找个“原汤汁”来冲一冲运气,结果五爷就先他一步将金凤娶走了,就要到手的幸福又成泡影。阿金中的阿金本来可以顺顺利利的将那个妇人娶到手的,可遭地保阻拦了一番后就溜进了赌场输个精光。一个小小的偶然使他丧失了一个美妇人。菜园、三三等一些湘西系列的小说也都充斥着各样的“偶然”正因为这样那样的“偶然”才有了那无处不在的幻灭感。

    (四)

    尽管沈从文小说中有较强的幻灭感,展示着人生的苦痛与无奈,但表达方式却是沈从文式的温和。他曾经说过:“写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要有一滩血一把泪”于是,他使生命之重化为一唱三叹的轻,将人生沉重的透不过气的悲哀和难言的苦痛化作梦一般的美丽轻盈,将自己的人生幻灭感连同悲悯、愤怒和谴责都沉潜弥散在朴实清丽的文字背后,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东西被摧残毁灭的强大的悲剧冲击力,心灵受到强烈地震撼和叩问,从而更深刻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生活中的悲剧。菜园这篇小说便是如此:这个故事显然是一个悲剧,然而,在沈先生的笔下,我们几乎看不到鲜血和眼泪,更看不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哭哀号,甚至对儿子媳妇惨遭杀害的场面也不忍心向读者呈现,只是寥寥数语轻轻的带过。写母亲的悲痛也只有一句:“主人对花无语,无可记述”文字显得从容、平淡和清丽。这并不是感情的麻木和冷酷,也不是对这种血腥的回避和掩饰,在这不露声色的叙写中,实际上奔涌这作者强烈的悲愤和悲悯的。在夫妇这篇小说中也是如此:作者将自己沉潜在文字背后,只是很客观地写了这对夫妇被村民捉住后村民的种种反应,没有谴责,没有愤怒,连有明显感情倾向的一句话也很难找出来。但我们在阅读中能处处感受到这没有爱,没有童心,没有人情的乡村的无聊、世故与残忍。这篇小说实现了沈从文先生的“用矜慎的笔,做深入的解剖,具强烈的爱憎,有悲悯的感情”3的写作原则,以人物自身的性情心态言行举止去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避免了作者品评、打乱甚至扭曲叙事的节奏,使作品保存了那份“朴素的美”这种沈从文式的温和表达,使得文章更富有个性色彩,更富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也成就了沈先生在文坛上的大师地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