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八回汇校汇评本红楼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为八十回本赢得更多的市场

    ——关于七十八回汇校汇评本红楼梦的对话

    严勇成爱君

    提要:

    没有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也会流传下来。

    未完成性已经成了红楼梦的魅力之源,一百二十回本只会堵塞这一源泉。

    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人们是根据前八十回还是一百二十回来理解红楼梦?结论只能是,只有回到八十回的本子上来,才能对红楼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谈得上讨论和批评红楼梦,一切建立在一百二十回基础上的讨论和批评都难免与曹著龃龉。

    我常常想,假如曹雪芹地下有知,是否乐意看到把他人的续著硬和他的著作捆绑在一起。我的结论是否定的。所以,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要为八十回本赢得更多的市场,要让八十回本与一百二十回本竞争。

    严:最近,由您校辑的七十八回汇校汇评本红楼梦由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我发现该书的体例与市面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和八十回本都不同,它的正文部分为七十八回,另有两个附录,一是第七十九回与第八十回合回,二是红楼梦后半部导引。目前(上流行的)市面现有的红楼梦版本众多,您出的这个七十八回本又是怎么一回事?是要标新立异吗?

    成:目前市面上红楼梦的版本确实够多的了,但其中绝大多数是一百二十回本,也有很少量的八十回本,如周汝昌的本子。我搞的这个七十八回本,就是在八十回本的基础上,去掉第七十九、八十两回。我的考虑是这样的:

    首先,让曹著归曹著,续著归续著。红学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大家都认为后四十回与曹著原意不符,另一方面又不肯舍弃后四十回;一方面红学家们让读者读一百二十回的本子,另一方面自己在评说红楼梦时,又只拿前八十回说事。这是十分矛盾的。推崇一百二十回本的人(的)理由不外两条:一是续著不乏较高的文学价值;二是对红楼梦的传播有功。关于第一条,俞平伯的话至今仍是不刊之论:任何书都不可续。当然,到了晚年,俞平伯对自己早期的观点又反悔了,自称腰斩红楼有罪,续著有功,因他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最早推出了八十回的汇校本。但我仍然坚定地拥护俞平伯早期的观点,道理很简单,即使是两个天才,也不可能合一副肠胃。何况续著虽然不乏精彩之笔,但不能说成是天才之作,其艺术水准,与曹著相比,实不可以道里计。这就带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人们是根据前八十回还是一百二十回来理解红楼梦?结论只能是,只有回到八十回的本子上来,才能对红楼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谈得上探讨和批评红楼梦,一切建立在一百二十回基础上的探讨和批评都难免与曹著龃龉。

    关于第二条,我说两点。第一,没有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也会流传下来,只是传播的范围可能会小一些,速度慢一些而已。因为在此之前,红楼梦已经在一定范围内流传。据程伟元说,在活字摆印本刊行前,已有人专门传抄了拿到庙市中卖,每本价值“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又说“是书前八十回,藏书家抄录传阅几三十年矣”这三十年正好是曹雪芹死后(1762)到活字摆印本刊行(1791)这一段时间。另据周绍良研究,其间还曾有一种“蒸锅铺”本,所谓“蒸锅铺”者,是北京一种卖馒头的铺子,专为早市人而设,凌晨开肆,近午而歇,其余时间,则由铺中伙计抄租小说唱本。可见自曹雪芹去世后,八十回本一直以传抄的方式在流传。第二,一百二十回本对红楼梦的传播功过参半。一方面,它既扩大了红楼梦的传播——因为排印本的发行,较手抄本更为量大和价廉,使它更容易走进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也抑制了八十回本的传播——因为人们以为找到了真正的全本,当然不愿再去搭理八十回本了。退一步说,即使一百二十回本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人们对脂本的发现和认识,它的历史使命亦已完成。登岸弃筏,得鱼忘筌,此其时矣。

    严:那么,又为什么是七十八回呢?

    成:一是我认为七十九、八十两回是由他手所补。最早提出此回为他人所补的是周汝昌,他提出两条理由:一是七十八回末,王府、戚序、南图诸本在芙蓉女儿诔后无“读毕且听下回分解”一段文字,杨藏在“且听下回分解”后有朱笔“兰墅阅过”字样,表明原稿应止于“芙蓉女儿诔”;二是七十九、八十两回叙薛家事,喧宾夺主,实乖大局。而我认为还有一条更重要的证据:按照曹雪芹的笔法,薛蟠娶亲这样的大事,在之前一定会有铺垫。现在的铺垫在第六十七回,那时薛蟠正为柳湘莲随道人遁去而伤心,薛姨妈说:“你既找寻过没有,也算把你作朋友的心尽了。焉知他这一出家不是得了好处去呢。只是你如今也该张罗张罗买卖,二则把你自己娶媳妇应办的事情,倒早些料理料理。咱们家没人,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得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而六十七回恰恰为他手所补。因此,薛蟠娶亲一节只能有两种情况:一,也是他手所补;二,是整理者从雪芹旧稿风月宝鉴中直接移来,而非曹雪芹的定稿。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矛盾难以克服,即薛蟠在贾府一住若干年,已经不尽情理,现在又在贾家成亲,实在是说不过去的。又夏金桂治香菱,与凤姐治尤二姐有太多相似,以至东观阁本屡屡批云:“与王熙凤害尤二姐一样辣手”;“毒处似凤姐”;“口角亦似凤姐”;“王熙凤接尤二姐同住亦是此意”此外,宝蟾也是秋桐的翻版。虽然雪芹惯用“特犯不犯”然二人手法也相似太甚。观前文写宝钗、凤姐、贾母之生日,何曾有一毫相似之处。

    二是觉得八十回本给人的感觉就只是一个残缺不全的本子,而在七十八回,准确地说是在第七十九回宝、黛商改芙蓉女儿诔后煞尾,则给人一种相对完整的感觉,甚至让人觉得是一个有着精心预谋和深刻意味的结尾,用王蒙的话说,是“绝笔于获麟”晴雯之死是黛玉之死的预演,黛玉之死又是整个大观园消亡的标志,大观园的消亡又是整个贾府毁灭的前奏,从而构成一个可以预料的一连串事件的导火索,它的指向必然是白茫茫大地。这种结尾也与西厢记结于“草桥店惊梦”水浒传结于“英雄排座次”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一切都基于曹雪芹的红楼梦本身未完成之上,与金圣叹腰斩水浒不尽相同。

    我常常想,假如曹雪芹地下有知,他是否会乐意看到把他人的续著硬和他的著作捆绑在一起。我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又有什么道理不顾曹雪芹的想法,而硬要让曹雪芹不快乐呢?所以,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要为八十回本赢得更多的市场,要让八十回本与一百二十回本竞争。当然,这不是凭我一人之力所能做到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做这个事,特别是出版部门,要有这样的勇气。

    严:您的这一想法是否有点唐吉诃德?

    成:我想并不完全是,因为我面对的绝不是一架风车,而是一个真实的可能性,需要的只是时间。从八十回本到一百二十回本再到八十回本,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螺旋式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人们对八十回本认识的不断深化。开始人们读到八十回本,感到很不满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阅读心理下,一百二十回本才应运而生。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