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郑剑君——用笔墨累积起凝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人生之路,充满了偶然,请问您跟画画结缘是缘于偶然吗?能谈谈您的求学之路吗?

    答:可以这么说,因为我家里几代都是农民,没有人从事和艺术相关的任何工作。和画画结缘应该是在我八九岁的时候,当时是上小学二年级,那时“文革”还没有结束,教语文的老师是一位被当作“臭老九”下放到我们学校的,已不记得老师姓什么,因为那时学校的教学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学生以学工学农为主,在学校基本没有什么约束力,所以,上课期间学生旷课,打闹是正常的。记得每当有学生不用心听讲时,语文老师就会在黑板上画各种表情的小人逗同学开心,从而把学生们的思绪带回课堂。每当老师在黑板上画画时,我是最专注的一个,深深被老师神奇的画笔所吸引,放学后回家就和几个小朋友凑在一起临摹小人书(连环画),记得画的最多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时还把画送给邻居贴在家里。每次我回老家,那些邻居叔叔大爷都还和我说起这事,只可惜年久没有一张画保留下来。

    儿时的涂鸦只能说是仅仅限于启蒙,真正进入艺术殿堂却是漫长曲折的。尽管小时喜欢画画,但却一直没有接受正规的教育,不像现在的孩子能参加各种培训班,所以我一直对连环画情有独钟,以至后来自己也编绘了一套连环画。直到16岁到徐州工作后,才有机会较多接触绘画艺术,那时参加的多是短期美术培训班,所以学的很杂,先是学习书法篆刻,后学习山水,也许是天生资质愚钝吧,总感到没有世人所说的顿悟,没有真正学进去

    直到1992年,我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才真正较为全面正规接受较为正规的美术教育,也对绘画艺术渐渐有了一定的理解。特别是在这期间,我有幸认识了徐州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人物画画家杨振廷老师,并有幸一直追随其后,专门研究中国人物画,正是有了杨老师的指导,才为我以后现实题材的人物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绘画这条道路上,一定充满了荆棘与苦闷,请问您在遇到挫折与失败时,是什么让您继续坚定的走下去?

    答:任何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都不会一帆风顺,绘画艺术的道路更是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是个聪明人,甚至有些木,反应总比别人慢半拍。所以,如果说有一点点成绩的话,应该还是靠勤奋。我的苦闷艰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天资不高,一直没有顿悟的感觉,每次小小的提高和进步,都需要我付出比常人数倍的努力,只有不停的画,不断的思考,反复实践,才能有所体会。二是环境的不利影响。我16岁从老家丰县农村来到徐州,由于学历较低,一直是边工作边学习。我干过建筑工人,卖过冰糕,蹬三轮车送过货,做过车间工人,做过仓库保管员后来,以为自己画的可以啦,就开始投稿,希望能有作品入选展览,但却屡屡受挫,就是徐州市举办的展览也入选不了,更别说省级乃至全国性的美展啦。一次次的参展,一次次的落选,我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是块画画的材料,也曾想放弃。另外,家里人一开始不支持,特别是我父亲很反对。开始在徐州工作时,我和父亲合住在一个只有九平方米的平房里,家里摆上两张床及简单家具,就没有什么地方啦,家里来客人也是坐在床上,根本没有条件画画。后来,在多次向父亲央求下,在靠窗户的地方,又搭建了一个仅有四五平方米的简易棚,但我已经很满足拉,毕竟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有了画画地方。那时家里多没有空调,有个电扇也就不错啦,夏天画画时汗水会像雨点一样嘀嗒嘀嗒的落在纸上,冬天冻得手都握不住笔尽管生活条件艰苦,参展作品屡屡退回,但我没有放弃,因为我喜欢画画。踏实我生命的一部分,再苦再累也不会放弃,所以正是因为喜欢,让我一直坚持着。尽管生活艰苦,但画画也带给我无限快乐。

    3。最近在泰州市美术馆看到您的一幅作品黄桥决战,大气磅礴,形象逼真,深受画面中的气场感染,请问您花了多久完成此画,您的创作灵感从哪里获得的,其中有什么背景故事吗?画中人物众多,表情丰富,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是否运用了一些独特的表现技法?

    答:黄桥决战是我迄今为止创作的最大的一副作品,已经入选由国家文化部、总政治部、中国美协联合举办的第12届全军美展,现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幅作品从搜集素材到创作完成历时6个月时间。创作灵感来自一次到黄桥战役纪念馆的参观。2010年,我们刚来泰州,为尽快了解泰州,融入泰州,画院先后组织黄桥等地参观。在黄桥,我们才真正对这段发生在苏中大地的著名战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被这段历史深深的打动。作为一名泰州画家,创作反应泰州历史题材为内容的作品,讴歌出现在泰州大地上的那些英雄人物,是责无旁贷的。那时又恰逢江苏省文化厅组织全省画家实施重大主题创作美术工程,在申请报送选题时,我毫不犹豫的申报了黄桥决战。尽管我接到省文化厅创作选题通知时比其他人晚了整整两个月,再有一周的时间就要进行草图会审,但为了不失去这次创作的机会,我连续画了三天三夜,最终完成黄桥决战初期草图。在草图通过审查后,省文化厅同意进入正稿创作后,我这才发现,要完成这样一个战争题材的作品,其难度要比想象的大得多。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画幅大,场面大。要表现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场面,作品的尺幅一定要大,这样才能更充分的通过画面去诠释这场战役。黄桥决战作品最终完成后的成品尺寸是宽7。2米、高3。8米,分为踊跃热烈的群众前线支援、悲壮肃穆的战后战场、激烈惨烈的战斗场面三个组成部分。表现这样大规模战争场面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

    二、人物形象多。作为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要想较为真实形象生动的表现那段发生在泰州大地上的战争,没有众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去支撑是很难立得住的。根据创作需要,画面共需要包括陈毅粟裕在内的军民形象100多个。

    三、时间紧、创作任务艰巨。在确定创作草图后,作者要和省文化厅签署创作协议,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第一次正稿。由于我开始创作的时间较晚(其他作者早已完成素材的搜集和整理)除要不断完善原有创作草图外,还要进行100多个人物形象的搜集寻找。

    按常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去完成尺幅这么大的作品,似乎有点不可能,我也一度萌生退却的念头。当时已经有一幅作品在全国美展上获得优秀奖(最高奖),完全可以不去搞这么没有把握的作品,那样自己也不会很累。可是,一个画家的使命感让我不能放弃,尽管前面会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会有太多的困难,但我决不能退缩。进行这种重大主题美术精品工程创作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是画家的使命所在,就是不吃饭不睡觉要努力把它去完成。况且这是反映泰州本土历史的作品,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拼一下,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失败。画院领导也不断给我鼓励,让我重新燃起创作激情。

    这幅作品创作中一个最大的困难是素材的短缺。一是人物形象素材的缺乏,现存黄桥决战时期有关战争场面的图像太少,就是主要领导者陈毅、粟裕的照片也少的可怜,这给创作带来很大难度。二是战争中的使用的武器装备资料太少,黄桥纪念馆中存放的武器多是一些残旧不全的破枪。为此我借鉴这一时期影视作品中新四军的服装和武器装备,尽可能减少错误的出现。为比较好的完成这个作品的创作,我对草图多次进行修改,请军事专家给与指导,经过四易其稿才最终确定。为真实反映发生在泰州这块土地上的著名战役,先后四次到黄桥战役纪念馆,寻找当年的战场遗迹,用心去体会当年这里所反生的一切,对画面中出现的枪支武器进行现场速写,仔细观察,尽可能在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上找到结合点。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我采用写实的手法,因为要表现的是历史作品,不可以戏说或者人物变形,要尽可能忠于历史,客观反映这场战争。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