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这一下子全国都有样学样,给这些兵的饷银虚抬到18两,再加上安家、衣装、军器、犒赏等,养蓟镇一个兵在纸面上的成本高达三两银子
八万援军加上新征的兵,加上原来的蓟辽的兵,总费用达到一年870多万两,跟辽饷差不多
而用这种捐助银的方式来养兵的后果,就是辽饷收的越来越少都免税免没了。
崇祯三年,各省欠征的辽饷只征收不到三分一,一共收上来的辽饷只有一百多万。
实在不够用的情况下,崇祯三年年底,户部上疏,题定在原来每亩九厘银的基础上,再加三厘,也就是达到每亩一分二厘。
咱就是说,辽饷这个东西,本来会缴的小民早已经都缴给你了,不会缴的肯定继续不会给,你加征多少都没用。
有的实在推不了,定额五千,只认两千,缴纳的时候,给个几百两意思意思。有的干脆就不理睬中央的征收,拖着不办。
管你圣旨怎么催,责罚好了,不就是罚俸嘛,那能有几个钱
罢官好了,反正到时候我也捞够了。等于说不加征之前收的还好,加征之后,反倒收的不如原来多了。
崇祯站了起来。
他懂了,他终于懂了
他就说今年的夏粮怎么迟迟不到呢
想到这里,他锐利的眼神锁定在兵部尚书梁廷栋的身上,问道“爱卿,你怎么看”
梁廷栋心里十分后悔,早知道就该在天幕第一次评判他无能的时候就立马辞官的。
崇祯见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冷哼一声“既然爱卿不能胜任兵部尚书的职责,那就回家吧”
之后,明朝就在各种风雨飘摇中过日子,征收越来越少,直到最后灭亡。
甚至苏新红博士在明代太仓库研究中有个研究结论,说是崇祯十六年,实际征收率只有93,也就是不到一成
。
就这样国家还运转个屁
当时有个人叫赵士锦,多年后写了本叫甲申纪事,里面提到崇祯十七年三月,他新任工部主事,然后打开了工部节慎库的大门。
堂堂的大明国库,里面只有2300两白银,除此之外是一些不值钱的衣服,腰带之类,另外还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而这几百两白银就是北京的守城军士的军饷。
但是大明真的没钱么
谁都知道,满朝文武,只有崇祯一个穷鬼
先不说海上,郑芝龙拉了一个船队,不算海贸利润,就靠强收保护费,一年就有上千万两的银子。
朱棣点点头,对朱高炽道“看见没咱们也要搞个船队,收保护费收过路税”
就说京城,就说北京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遇到的抵抗几乎为零,虽然有一些大臣跟着殉国,但是大多数文官、士绅,甚至是勋戚、大太监,都在这位大顺天子,闯王殿下,满心以为他们这些遗老遗少能接着奏乐接着舞,继续过好日子呢
结果怎么样
u真的很纳闷,李自成这些年在外地的所作所为这些人真的一点都没听说过呢还是完全抱着侥幸心理觉得闯王不会在京城大开杀戒
李自成这帮人进来后,发现国库和内帑空的老鼠看见了都得连夜跑,没办法只能搞老本行去吃大户,不然怎么犒劳自己这帮兄弟
结果不烤不知道,一烤竟然烤出来七千万两银子整个崇祯十七年也不知道有没有收上这么多
咋说呢就,活该吧。
李自成不中用,一片石惨败给满清,匆匆举行了登基仪式就跑了。侥幸活下来的大户们又磕着头跪迎满清的小皇帝顺治。
结果满清来了一看,发现大明的官员、士绅和那些军阀是真的不做人啊百姓都没油水可榨了。
那怎么办江南地区繁华富庶,经济活跃,人口密集,那就是你了,拿来吧
于是就有了通海案、江南奏销案和哭庙案,合称为“江南三大案”。
实际上,这三个案子是可以归到一起讲述的。因为有了奏销案,所以才引出了哭庙案,而哭庙案的结果之所以会遭到惨重的杀戮,则是因为有此前发生过的通海案的由头。
奏销案就是收缴拖欠的税赋。
奏销案虽被后世称为江南奏销案,实际上其范围是全国性的。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江西、陕西等六省以及安徽若干县份,都办过奏销案。其他各地不过点到即止,并不严厉,奏销案打击的主要目标,只有江南四府一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苏州与松江两府。
满清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催科。而且拿这个作为经征之官的考成,不能足额征收的都要被参罚。
江南缙绅豪强松快日子过惯了,一开始仍然使用老一套用钞能力结交官府,买通书吏
,然后隐瞒田产、拖欠钱粮。
顺治十六年,朱国治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他辽东抚顺人,隶属汉军正黄旗,跟江南一点瓜葛都没有,所以下手也格外的重。
江苏是士绅集中之地,也是欠税最重之地,巡抚衙门所在地苏州是重中之重。
朱国治直接来了一招釜底抽薪。
根据他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
通过这个方法,一共降级、革除功名一万三千多人。
文华殿的官员呆滞了。
一片寂静后,大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有辱斯文
这简直是比元朝还要残暴、凶恶,他们绝对不能接受被这样的朝廷统治
甚至某探花只欠银一厘亦被黜。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
这个政策差不多坚持了有十年,一直到康熙跟三藩对打,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才放松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士子分别纳银开复。
这就是奏销案。
对于江南的士绅来说,换个天子换个朝代都是无所谓的事儿,反正他们依旧是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就算这个天子是异族野蛮人,要剃发易服,要跪着当奴才,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毕竟他们继续去压榨别人嘛,在大元手底下不就是这么过得
但是满清居然让他们全额缴纳赋税,这简直就是要了老命。甚至还因为这个革除功名,那直接就是刨了他们的祖坟
所以,江南士绅突然开始怀念起大明,觉得老朱家好像也没那么差哈,至少皇帝不会真的跟他们动刀子。
于是有了“通海案”。
清初的时候,为了防范汉人以沿海岛屿为依托进行反抗,杜绝“民夷勾结”,清廷实行了厉行的海禁“寸板不许下水”。
具体来说,清廷所谓的海寇,便是此时仍然在沿海坚持“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张煌言。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由崇明进长江,与南明兵部侍郎张煌言相会师,率军北伐,连克江南数郡,经丹徒、焦山、瓜州,围逼南京城,一时间东南震动,且江南各地多有响应者。
金坛县令任体坤对这种士绅勾结的暗流涌动感到害怕,于是谎称金坛士民造反纳降,溧阳巡抚信以为真,紧急调兵。七月二十四日,郑成功兵败镇江、瓜州,乘船远去台湾。
后清廷以“通海”论处,下令追查,株连甚广,这就是“通海案”。
郑成功听着像是郑芝龙的家人
崇祯记在心里,要好好查查。
“通海案”是个大案,清廷查了好几年。这当中,又爆发了“哭庙案”,奇人才子金圣叹就死在这个案子里。
顺治
十八年二月,顺治帝驾崩。依照礼制,全国上下都要为顺治帝致哀。
哀诏传到苏州,朱国治等在府衙设置灵堂。按照规定,地方各种军政要员及郡中缙绅都要连续三天前往哭临。此外,地方政府还在苏州文庙设灵堂,供普通百姓祭悼。
然而,诸生倪用宾、丁观生等百余人到府堂跪进揭帖,向巡抚朱国治控告吴县县令任维初。说他典守自盗,私粜漕粮千石,酷刑逼税,杖毙乡民等罪行。这些生员群情激奋,要求驱逐任知县。
这是国丧现场诶而且那县令也是有追缴考成的,这些人逼他处理任县令,不就是在打他的脸么
所以朱国治当场下令逮捕了那五个为首的生员。
但是苏州的士绅怎么可能甘心这样的结果呢
于是,他们拿出了当年对付明廷的招数哭庙。
具体的步骤就是写一篇之乎者也瞎扯淡的文章,然后带着小作文去孔庙里一哭,形成舆论压力,再由朝堂上官老爷们配合一下“民不聊生”。接下来,一般就是县令滚蛋甚至被判刑,然后上上一级的官员过来安抚,带头的文人获得名声,江南闻名
所以士绅代表金圣叹联络了一百多个士人,拿着他们写的卷堂文,到孔庙聚集,准备哭庙。
结果,朱国治下令逮捕其中十一人,并且上报京城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廷管你什么逼迫舆论花花招数正因为“通海案”,要大力整顿江南呢所以直接定了“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的罪名,把十八个主犯都判了死刑,砍了就完事。
这三大案后,江南士绅就真的老实了。
毕竟舍不得钱是一回事,就算有钱也得有命花啊
况且他们慢慢摸索到了,满清不是不让他们捞钱,只是该交给朝廷的一分都不能少。士绅认命了,就当是给朝廷的“分润”呗。
这时候的明朝士绅地主阶层,才开始怀念起明朝的好来,反清复明的运动此起彼伏,可是那个优待读书人的大明,再也回不来了。
什么贱骨头,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