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反了天!”。即刻命令卫兵排立即冲出弯道,找个有利地形,掩护和阻击伏兵,自己将带部队冲过去会合。
邹圩新兵们头一两枪打出去很爽快!但除了些老兵和瞎猫碰上死耗子,准确率却低及了。
实弹打靶是一码事,子弹打在人身上便是另一回事,眼界里爆开的血花,心里的压力别提好受。端枪的手打抖,哪能打准!何况目标是活人不是死靶子,会动的。敌人趴下之后的射界便小得多。
实战经验、经历不少的邕城兵,连跑动带还击,原地趴下的也不断射击,击中、打到不少伏击的新兵。而相当的新兵,紧张间也忘了规定,站起身来射击,这样被打中的人更多。
多名倒下的人,血流如注、喊叫连天!
身旁的新兵顿时吓懵,傻了的傻站着,不一会便惊慌失措,丢下枪、抱着头躲避,四处乱跑、后退者也不少。攻击力度顿时减弱,大有溃散的态势。
近2000人,伏击战线五、六百米,来得紧急,高低错开就布置两条战线,时间不足挖出仅仅能让人趴下的壕沟式战壕,没来得及挖交通壕。基本是人挨人,如果德国教官在场,早骂娘了!
也好是前低后高两条战壕,被击中的大多处于第一条战壕,要跑便得爬上身后高出1米多的第二条战壕,露出身体便是活靶子。慌乱的新兵见到往后爬的几人被打倒后,便蜷在浅浅的壕沟里。
辛灿自己也初次开战,急切间拉开重机枪手、抢过机枪便狂射,好在教导队培训出来的老兵作用巨大,连连喝止慌乱的新兵,依托树木和壕沟不断开枪射击,于人数与阵势上暂时稳定住局面。
已谈不上指挥作战,辛灿最多起个带头作用,让副射手给自己上弹链,不停地射击着。新兵啊!占着地利和火力优势,群殴一个小营,打成如此模样,心里叹息无比:
“一个主力团2000多人,重机枪配置到连、机枪配置到排、冲锋枪配到班,这一仗不能完胜,该回家种田了。”
一名新兵死死趴在地上,裤裆间发出骚味,眼睛直盯着两米外一个没闭上眼的战死者,浑身打着抖,任凭身旁的班长怎么的又拉又骂,全身发软,就是起不来。
新兵们大都躲着趴着,稍有点胆子的有一发没一枪地散乱射击,这时如果敌方冲上来,他们便是待宰的羔羊。
多名教导队出来的准军官和老兵军官,均抬起花机关或学着辛灿抢过轻重机枪,猛力射击。一些胆大和不知所谓的新兵,还是依照训练方法射击或投掷手榴弹,场面大致还维持着。
伏击地点离路边不远,也就百多米,一则树林较为茂密,远了便看不见路面上的人影。
那邕城军也骁勇,趴下或躲着的一排排枪打上去,几十支花机关和近十挺机枪及时架设打响,与反弧形半包围着他们的二团打得旗鼓相当,伤亡人数还少于二团。
区区几百米的战场而已,伏击方慌乱射击、数量众多,被伏击者有序还击、不落下风,自动武器在茂密树林的遮挡下,射界有限,那个场面异常热闹!
陆高云的指挥与布置有对、也有错,他如不计伤亡全体往前攻击或者全力猛攻回撤,攻击时交替掩护,挨近便用手榴弹开道,邹圩这些没打过仗的新兵部队,一击便散,还真拦不住他一个小营。
但他不了解敌人的底细,即使下达如此命令,这种超密集度的战场没任何老兵见识过,也没几人敢于去冲击弹幕和冰雹般飞来的手榴弹。
所以错有错着,真可谓群殴,人多戗人少。可惜那些比子弹贵多了的手榴弹,新兵们不管距离够不够,打几枪便掏出手榴弹往前仍,连续不断的爆炸与爆炸引起漫天飞溅的沙石、泥土,敌人没炸着,但那‘气势恢宏’!场面热闹之极。
不少手榴弹飞行中撞上树木、树枝落地爆炸,还好没落在阻击的人群堆里。
陆高云卫兵排一冲过弯道,视线内出现人影人形便扣动扳机,多把花机关一齐扫射,一把轻机枪瞬间架在地上,密集的子弹将百多个围上前的人打倒、打散在地。
眼见这几十人便冲出路面,一旦他们冲上小土坡,就将占据一个狙击位,包围歼灭战便会形成拉锯战。
就在这时,多挺轻重机枪响起,更密集的子弹将护卫排打到在地,全赖辛报国组织有方,围上前之时便即刻布置阻拦火力。
陆高云部彻底被夹在土路上,两侧山林不时出现人影,射击着不断地堵住任何有可能出现的缺口。
前后夹击、两边围堵,占尽兵力优势的邹圩军扣响扳机,射击声越发密集。缓过劲来的新兵们,大多在班排长的吆喝下,拾起枪支加入战斗。
一条几百米的路上,陆高云看到自己士兵虽在顽强还击,倒下的人不多,但对手的火力压得他们动弹不得。看架势,单单正面阻击的都不止千人,两头阻击、前后夹攻,对手数量是自己的数倍。
老子一个营才500多人的啊,真看得起我,用一两个团的兵力围着老子打!你们的子弹、手榴弹不要钱麽,打得这么快、扔这么的多!
对方是什么部队?模模糊糊地连个人影都看不太清,轻重机枪那么多,连发射击没停过,这仗还怎么打。
算了,认栽吧!陆高云心念一起,下令停止射击放下枪投降。
这队伍也怪,长官投降命令一下达,适才还拼命抵抗的士兵们,瞬时便把手中枪支一放,在原地把手举起,战斗便结束。
其实这是民国战争的一个缩影,不是说当官的威信高,而是军阀间打来打去,不见得便是你死我活。
大多士兵根本不存在什么信仰,甚至不太清楚为何作战!赢了有吃有喝、输了最多没面子,拿点军饷没有必要拼死拼活,这便是南方国民军北伐能以少胜多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