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都是成吉思汗攒下的家业!当蒙古军纵横两河山东地界,动辄屠城时,他们总是先把居民集中,把里边的手工业者、年青妇女筛选出来,才大肆杀戮!
手工业者让蒙古迅速提升了文明进程、年青妇女让无数新生儿诞生,组成新的蒙古军队。要特别指出的是:蒙古人并不以人种论,只要忠心、只要努力干出了成绩,不管什么种族,都会得到认可,变成蒙古人…
以上这些,就是第一代蒙古西征军的实力所在!
如今,成吉思汗不仅要解决西方的敌人,还要解决东方的敌人。此时,陆格率领的一支契丹军队已牢牢占据高丽江东城,高丽高宗安孝王王?请求成吉思汗出兵帮忙。于是哈珍札拉奉成吉思汗之命,率1万蒙古大军向盘踞江东城的契丹叛军杀去,并向高丽王转达成吉思汗口谕“破贼之后,约为兄弟”很快,陆格被消灭。
随后,辽王耶律留哥率自己麾下的契丹军,会合东夏国王蒲鲜万奴派来的十万军队、高丽国金就砺、赵冲两人带来的40万大军,围攻另一个契丹叛将赫舍。赫舍自缢身亡。其契丹余部除少量分给高丽外,其余都仍归耶律留哥管制。
之后,蒙古军队撤出高丽,而高丽王王?则马上向成吉思汗表示臣服。
嘉定1年(119)1月1日,四川制置使董居谊被召还,以聂子述代之。
1日,金军攻打利州西路的成州,宋军都统张威从西和州退守仙人原。4日,金军进攻西和州,被宋将赵彦呐设伏击败。
5日,金宣宗面临河东路已全面沦陷的危险形势,召集百官商议对策。徒单镐说“今欲战则兵力不足、欲和则敌人不从,唯有守耳!但河朔州郡皆残破不可守。当取愿迁徙者,屯于河南、陕西。其不愿者,许自推其长,保聚险阻”温屯呼哈勒说“当将河北诸郡之民徙往河南或晋安、河中及诸险隘,量给之食,授以旷土,尽力耕稼,置侨治之官,抚循教战,以渐图恢复”伊喇光祖则说“太原不可失,必须迅速收复!可给当地土人以方面之权。克复一道者,即以本道总管授之。能捍州郡者,即以长佐授之”远在河中行省的完颜伯嘉也上书说“中原之有河东,如人之有肩背。古人云‘不得河东,不可为雄’万一失之,恐未易取也”
7日,金军攻破利州西路的凤州。8日,凤州黄牛堡之战,宋军兴元都统吴政战死。月6日,金军攻陷凤州与兴元府交界的武休关,宋将李贵逃走。
9日,金宣宗问自己的宰执大臣们“宋人素来软弱,但现在被我军攻打,其众困甚,招之使降,无一肯从者。而我之河朔州郡,一遇蒙古兵,却往往出降。此何理也”
10日,金军攻陷利州东路的首府兴元府,守臣赵希时弃城而逃。14日,金军攻破利州东路的大安军、洋州。15日,前四川制置使董居谊逃跑。幸得张威派石宣与金军大战一场,歼敌三千人,生擒其将巴图鲁安,金军这才退去。8日,西夏再次前来约南宋夹攻金国,利州路安抚使丁焴许之。
本月,中路战场:完颜讹可率大军包围京西南路的枣阳军。孟宗政一边竭力拒守,一边派人去襄阳告急。赵方于是行围魏救赵之策:命扈再兴、许国共率兵三万余,分两路,北上攻打金国南京路的唐、邓二州。同时赵方把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派上前线:赵范为监军、赵葵为殿军。
月7日,金军在将洋州城焚烧一空后撤走。
下旬,完颜伯嘉从河中府还朝,仍任御史中丞,上奏金宣宗说“河中、晋安,被山带河,乃保障关陕的必争之地。今虽残破,形势犹存。若使他人据之,则河津以南、太行以北,朝廷皆不足恃矣”8日,金宣宗紧急下诏河东路各州县:让百姓们推其所爱为长官,尽量自保。
闰月,仆散安贞突然发力,率军渡过淮河后,在广阔的两淮战场上纵横驰骋,围攻淮南西路的安丰军、濠州、光州与淮南东路的滁州。江淮制置使李珏命武师道、陈孝忠两人前往救援,皆不敢进。于是仆散安贞分兵三路南下:一路由光州攻打黄州的麻城、一路由濠州攻打和州的石碛、一路由盱眙攻打天长、滁州的全椒、来安、真州的六合…淮南百姓皆渡江避乱,诸城悉闭。金军的数百前锋游骑甚至直抵长江防线的滩头阵地采石矶杨林渡!
兵锋锐利,建康府震动、临安府动荡!
金国能突然发力,全是仆散安贞的个人能量!他家三世名将:祖父仆散忠义是对付南宋孝宗朝隆兴北伐的主帅、父亲仆散揆是对付南宋宁宗朝开禧北伐的主帅,而轮到仆散安贞,他也刚刚率花帽军平定了在山东的红袄军起义…
这时,贾涉正以淮南东路提点刑狱使的官职兼任楚州知州、并节制山东各地向南宋投降的红袄军、忠义军。听闻江淮危急,马上连发数路救兵:陈孝忠去滁州;石珪、夏全、时青去濠州;季先、葛平、杨德广去滁濠之间。兵力最强的李全、李福兄弟则负责断敌归路。李全奉命来到涡口,与金将纥石烈约赫德在化湖陂血战,杀敌将数人,获其金牌。于是金军乃解诸州之围北归。李全一路追击至曹家庄,又杀数百金军,这才回来向贾涉邀功请赏…
当初,贾涉曾宣布:在这场战争中,能杀掉金国太子的,当场赏节度使;杀亲王的赏承宣使;杀驸马的赏观察使。李全求功心切,便将所得金牌上缴,并骗贾涉说:这就是驸马阿哈的。我杀了他,所以得到了这块金牌(驸马阿哈,即金国此时的最后一员名将仆散安贞。他当然并没死)贾涉也不加详查,当即兑现诺言,封李全为广州观察使。
8日,军士张福、莫简等在兴元府发动起义,起义军裹红巾为号,史称红巾军起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