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章群众实惠(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群众实惠(下)

    (内容提要:和苟小美有味江边散步,我想了很多过去的事。和当年的情形相比,现在市上搞旅游,推动社会大大前进了一步。)

    中心组学习的陈列馆会议室,在面向大殿左边展览厅的楼上,楼下围墙边角落里有座高高的亭子。大殿右边即是茶厅,并列的还有食堂、厨房、浴室等。住宿的0多间房,主要集中在大门两边。会议室能容纳50个人开会,这里的接待规模一般也是50人左右!因为是市委领导们在此,房间安排的时候,双人间一般都只安排一人。这样0多人的中心学习组,好象也把这里住满了一样。出陈列馆大门,还要走00多米石阶道,才能到达清城后山的公路。我和苟小美跟着这群领导们,大家又沿着石阶向下走。道路两旁是新栽的银杏,其树龄约5年左右。银杏在这一带山区生长快,最多再10来年就可以长成大树。

    公路边有陈列馆的停车场,能停放10多辆车。还有一排三间门厅,墙壁上刊刻有陈列馆的说明文字,还有飞来椅供游人休息。公路从清城山大门那里上山,沿着城堡一样的金鞭岩山崖,盘旋下来过味江上的桥进到这里。城堡样的山崖长约5公里,古称清城6峰为清城山景色最好之处。过去导游图上有话语说:三十六峰未曾到,清城还是没有游。

    山崖的那一面即清城山,那里有天师洞、真武宫、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等道教宫观。新开发的景区在清城山后面,因此就叫清城后山。如果沿着味江逆流而上,进到最里面的古泰安寺,从清城山口计算,全部路程约40多华里。泰安公社的时候,这山上共有白石、味江、沙坪、坪乐(即古泰安寺)、白云等10个大队。从泰安寺上山步行0多华里,就是后山主要景区又一村。味江往下经崇州市的街子出山,最后在元通场汇入西河。

    1968年底和1969年初,湔县城关塔子坝中学的,学生们大部下乡在这里。当时整个泰安都还没有公路,同学们由学校找汽车送到太平场,然后自己或家长的陪伴下步行上山。当时我也行进在其中,主要是送几个要好的同学。不少同学边走边哭诉!这山上的日子今后怎么边?我因为十年期间,几乎没有参加活动。老师印象好已经由学校照顾,下乡在幸福公社肯定没有哭。这时我想的是1966年开始时,满腔热血的红卫兵们,现在变成凄凄惨惨的上山下乡知青!历史开了多么大的一个玩笑?

    两年后知青们通过招生、招工、当教师等,逐步离开这片山区。另外又有其他更年青的初中、高中毕业学生填补进来。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湔县差不多拖了15年!到1984年才最后结束。只就当年第一批塔中学生而言,其中最后离开的,在这山上差不多呆了10年!其中就有前面章节中的梅同学,她下乡的味江大队,就在这条河向下左边山峰一带。味江大队共4个生产队,梅所在的队这里人叫两队,就在这味江河下面距离约公里处。时事易移推转眼间过去近0年,想起她仍然叫人嘘唏不已!

    味江大队对岸山上即白石大队,那里有片白色石头的山坡,清代时曾开发过。1969年成都建“思想万岁展览馆”,要雕塑巨大的“主席挥手我前进”塑像。成都曾来人勘察过,看能否用着雕像材料?结果是材质有杂色不能用。所用的纯白大理石是从云南采购的。雕石像的技师们是湔县石器社的,我父亲自1965~1971年,在县石器社任党支部书记。十年期间倍受冲击,对这件事他丝毫不能含糊;真心诚意地带领匠人们,完成这件很不一般的工作。

    整党建党后1971年,泰安公社自己开始动工修公路。听公社党委马书记说,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从清城山一直修到山里面的古泰安寺。全程共0多公里,1977年才完成碎石路面。再铺成柏油路又过了多好年!听这里人说当年最艰难是修桥,这味江上的大桥高耸在河的两岸。因为要发展旅游桥下河道中,还筑成一道有木头水闸的坝。在这段河上形成一片水面,河边停靠有楠竹做成的筏子,夏天供游人洗澡或撑筏子玩耍。我曾在这水里游泳过、也撑过筏子,水闸上面水不深流速也不快。早些年即青少年时候,我在湔江的几条河也都游泳过。

    因为是暑假有孩子有这河边钓鱼,我们都看到钓起来的,只是1~两的小鱼。孩子还说管理局有规定,这河里的鱼只能钓,不能用网打、更不能电烧!这孩子山上人只10来岁,他不知道的是知青期间,有人这味江河里,洒农药“鱼腾精”捕鱼!这玩意从泰安古寺洒到水中,一直到崇州的街子,河面上都浮着半死不活的鱼。沿河都是捉鱼的人,第一次据说捉了几千斤,最大的有斤多重。第二就只捉到几百斤,第三次味江河里的鱼,就没有了、绝迹了!鉴于历史教训,清城山管理局成立后,他们强行规定除了垂钓之外,不允许在这河里捕鱼!

    当年知青时候,泰安这里是全县少有的,能吃上饱饭的地方。生产队集体的时候,全县人平粮食仅400多斤原粮。这里人均玉米就达到近500斤,折合稻谷700多斤!只是这山上人均种地亩多,每个劳动力种10亩!生态破坏得厉害,坡度陡峭的山地上也种了玉米。改革开放后搞退耕还林,绿化方面有所恢复。

    那些年无论多么乱,这山上的干部群众都把生产抓得很紧。0世纪七十代初期的几年,我曾在这对面山上,金鞭岩下白石大队4生产队,替平坝区幸福公社的亲戚借玉米。春天将所借玉米背下山,秋天再将大米背上来偿还。好在1980年湔县农业生产责任制开始,到现在全县每年人均粮食800斤。全国是198年中央1号文件,搞农业生产责任制。困绕中国人几千年的吃饭问题,终于得到从根本上解决。

    目前吃上饱饭的农民们,正在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这里的人们或是搞农家乐,或是发展种养殖业,或是经商务工。平坝农村人多地少,农民们主要是外出打工,或是经商赚钱。平坝、山区所有农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将几百年的农村住房来一个革命。要将草房或瓦房掀倒,新修成别墅式的小楼。我爱人家在本市的聚源镇,全家个主要劳动力,丈人在场镇卖卤肥肠、姨妹在家开供应点、姨夫在外打工。他们要争取两三年内,将自己的住房小楼修建起来。四周的农民们各家各户,差不多也都是这样规划的。自198年起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