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夏家是名门世家,夏氏乃书香门第,族中子弟出将入相者甚多,元寇入侵以来,改从政为经商,生意做得很大,到元朝末年已经是江南有名的大地主,湖州的良田,松江的棉田,姑苏的纺纱织布作坊,家资何止千万。
二十多年前,就在京城发生政变的时候,姑苏城也发生了一场变故,这场变故对于姑苏乃至江南人民来说,震撼程度不亚于京城政变。
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女的夏家长房嫡女夏南雨夏大小姐居然偷人养汉,姑娘家家的就大了肚子,按说这也不是大事,大户人家比这龌龊的事情多了去了,偷偷打掉然后找个人嫁了也就完了,偏偏族中有人将这件事情宣扬了出去,一时间满城风雨,夏老爷子羞怒交加,一命呜呼,继承家主位置的七老爷遂执行家法,将侄女赶出门墙,断绝关系。
可怜锦衣玉食的大小姐,向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忽然净身出门,一无所有,连街上的乞丐都不如,还挺着个大肚子,个中辛酸难以言表。没有几天夏小姐就失踪了,大家都以为她投水自尽了,这种情况下自尽确实是最好的出路。
十年之后,当姑苏人都已经淡忘这件陈年旧事的时候,昔日的夏小姐又出现了,她带着女儿和一台纺机出现在姑苏,以这种先进的十六锭纺机抢占了姑苏的纺纱市场。
夏家的生意主要就是纺纱织布,但是他们所用的纺机最多只有三个锭子,还得靠熟手操作,而夏小姐的纺机用水力驱动,生手即可操作,纺出来的纱粗细适中,结实不断,效率是老式纺机的五十倍,两个夏家自然成了对头。
经过十年的明争暗斗,孤儿寡母竟然斗败了家大业大的夏家,掌控了整个江南的棉纺,织布产业,家资巨万,富可敌国,以至天下百姓,没有不穿夏布的,其中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总之现在没有人敢看不起这一对母女,提起姑苏夏奶奶,夏大姑娘,别管是士农工商、贩夫走卒,都得挑起大拇哥赞一声强!
简单的叙说,就已经足以震慑人心,想必其中的精彩故事更是层出不穷,不过元封关注的却不是夏家母女的血泪发家史,而是江南强大的生产力。
所谓苏杭熟,天下足其实并非字面含有的意思,事实上江南的粮田已经不多了,种植的大部分是经济作物,棉花蚕桑,丝织棉纺等手工业超级发达,家庭式的作坊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的工场化生产,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基本都转化成工场的匠人,不在以种地为生。
但是大周朝施行的是粮税,按照人头和地亩纳粮,苏杭一带产不出那么多的粮食,只好采购外地的粮食来缴纳,天下粮食都运往江南,所以才有了那句谚语。
怪不得前朝皇帝和大周皇帝都将都城定在建康,这里水运便利,钱粮富足,人口稠密,四通八达,现实让元封明白一个道理,逐鹿中原,叩问鼎之轻重,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
三皇子重新获得了皇上的信赖,招安太湖水匪一事做的相当漂亮,龙颜大悦,赐安国郡王进中书省协理政事,他所保举的太湖匪首沐英也被安置在京营禁军中担任千总,一时间安国郡王门口重现门庭若市的景象,就连那些原本已经作鸟兽散的武林豪杰们也都悄悄地重新聚拢起来。
沐英换了身份,从太湖水匪摇身一变成为堂堂禁军千总,在京城中来往走动,比以前光明正大了,以武会友的机会也多了。
自从上回拙园斗殴事件之后,满都古勒小王子就没再出现过,而詹事府方面则和陕甘驻京办再次爆发冲突,虽然只是小摩擦,但从此元封和詹事府再无和解的可能,据说黄子华为此扼腕叹息了好久。安国郡王方面倒是暗自高兴,偷笑了好几天。
沐英是个豪爽汉子,为人豁达大度,武功又高,和元封李明赢颇为投缘,都是拳上能站人,肩上能走马的铁血真汉子,说话用不着象政客那般拐弯抹角,这天宴罢,沐英道:“两位兄弟也都是雄霸一方的豪杰,难道不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哥哥这里有桩大买卖,不晓得你们有没有胆子做。”
元封呵呵一笑,知道终于谈到正题,当即道:“如何不敢,兄弟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敢打敢拼,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敢做的,不知道老哥所说的买卖到底有多大?”
李明赢也是心知肚明,他嘿嘿一笑道:“莫非老哥受朝廷招安,也是为了做着=这买卖方便些?”
沐英道:“实不相瞒,兄弟是安国郡王府的人,王爷英明睿智,乃四位皇子中最为出色的一个,可是长期以来受到太子打压,郁郁不得志,近来殿下做了些成绩出来,又被太子妒忌,千方百计在陛下面前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