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推荐:、 、 、 、 、 、 、
公元1897年初秋,东亚塞里斯,淮北东台县城。
在距离县城政斧大楼不到一里地的施耐庵河畔,当地原本的宁静却在半年前被千余名突然到来的施工队伍与大量机械车辆的轰鸣声给打破了……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原本还是一片荒地的河畔就被一座优美的建筑群所取代。几乎就是眨眼之间,一个包括数座教学楼,食堂,宿舍在内的漂亮学校就已经在这里落成。
这座学校正是当地政斧应上级要求开工兴建的东台第三公立小学!与它一起诞生的是分布于全国范围内的数千栋中小学校,必须感谢前清没收资产的贡献,教育部的欧阳庚先生得以在全国的教育版图上大手笔的广洒金银,建设他心目中的共和国教育事业。
……
时间走到了8月30曰的这一天,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东台第三公立小学的学校大门外就已经挤满了等待的人群。
近千名父母家长带着自己年龄幼小的子女来到了这座学校门前,此时包括这些父母,孩子在内的所有人都长大了嘴巴,惊奇的看着眼前的这所对他们所有人还很陌生的漂亮学校。
“各位小孩的家长,请过来这里领取你们子女各自的入学登记表,请务必按照要求填写!”
校门前临时搭起的登记处几位老师模样的人正在招呼着众多父母。
有学问的人在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在华夏尤其如此,年轻的父母们带着自己的子女一个个都自觉的排起了队伍。
得益于几年来在国内的各种宣传手段,如今在塞里斯的全国范围内,包括排队、交通规则、不得随地吐痰等这些最基本的礼节都已经普遍为民众所接受,此时在街道上如果有人不是按右行驶甚至不用交警上前就会受到所有人的嘲笑。
“这些夫子可有点年轻啊,倒是私塾学堂大的很,这些房子你看看多高哟。”
“这你就不懂了吧,这个不叫私塾,这些都是政斧为我们孩子建的公立学校。”
“啥叫公立学校呀?”
“公立学校你都不知道?我告诉你公立学校就是……”
“听说在这儿,娃娃上学都不要交钱。”
“……”
毕竟就是一座县城里的人家,排队中有些家长遇到熟人顿时都一个个聊了起来,在感叹生活变得好过的同时,对于自己这些普通百姓的子女还能得到免费教育更是心下感激。
有些单独来的家长由于一个人带着几个子女,忙乱中不免搞的自己手忙脚乱,遇到有调皮的小孩更是狼狈模样频出,这时候旁边就会出来几位青年来替家长们照顾小孩——这些都是来帮忙的南洋师范学院的实习毕业生。
在登记处,一名叫做戴新华的当地工人小心翼翼的接过一张登记表,带着自己的儿子戴小虎认真的填写了起来。
“戴小虎…江苏省…淮安府东台县…绍兴大街三十七号…原籍福建厦门…年龄6岁…父亲戴新华…母亲李敏……”
因为先前曾经在自家榨油工厂里面上过夜校,戴新华的那两手字尽管还写的七撬八歪,但总算还是都填写完整了。
人群中的有些家长不识字也不要紧,四周的许多实习生们自然会适时的过去帮助他们完成登记表的填写。
在填写完表格后,老实巴交的戴新华立刻便带着儿子虎子交了表格。
“拿着这个号牌,到那边……诺……看到没,就那边,哎,对,就去那边领你儿子按尺码拿校服去,嗯,这都是政斧给钱买的,不要你掏钱的……来,下一个……”
接过面前这位老师递来的号牌,戴新华便带着孩子小虎一起顺着前面排队家长的方向往学校内走去,走动间可以发现行进间的众人又自觉的排成了几条队伍。
张眼一瞧可以看到最前方有一排书桌排成的接待人群,不少老师正为先到的孩子测量身高尺寸。
“儿子,你可有福气了,学校给发新衣裳呢!”
“噢!噢!有新衣裳穿喽!”
“噢!新衣裳!”
“噢!噢!有新衣裳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