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或不顺利,现在也只能咬牙硬撑,现在三家企业里,电子厂是最稳固的,工人什么的基本上足够了,由于与科技公司切割开来,也不需要行政管理有多少人,只要做好生产计划和后勤保障就可以了,这不需要多少人。科技公司市场运营方面的人还是太少,好在有家电超市托底,所以市场营销也不需要出多大的力,只要做好电子厂和家电超市的对接就好,因此人手也算过得去。
三者最危险的是家电超市,原本按照诸葛亮的预想,是先在魔都和首都各开一家超市门店,先打响牌子,可王世杰急于求成,一下子把摊子由北向南铺到了冰城、首都、魔都、杭城、商都、羊城、山城七处,而现在真正算是有负责人的,实际上只有首都的祁顺和魔都的鲁俊(兼任魔都家电超市的店长),另外的冰城、杭城、商都、羊城、山城五处根本就连店长都没有,只是临时派了黛丽丝去杭城、王称去冰城、丁豹去商都、范志成去羊城、王珍去山城来暂时的主持工作。
这样的用人手段何止是捉襟见肘,简直就是乱来,王世杰不是没有打过怀恩、道森这些人的主意,但被诸葛亮给坚决的反对了。
诸葛亮认为王世杰这么做,只会把大家都给用废掉,他对王世杰阐述了自己的道理。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想要把这个岗位的工作做好,就算能力超群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如果长久的把一个核心管理层不停的换位置,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个管理人才被用的毫无特长,也根本无法选择自己的工作重心,时间一久,这个人就废了。只有在一个领导的位置上磨砺一段时间,成熟了,才能进行下一个不同的岗位再磨合,这样才能锻炼出多面手的管理型人才。现在怀恩、道森、列昂尼德、戴志翔不过刚刚熟悉自己的岗位工作,频繁的让他们去救场,只会让他们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这样下去,不仅无法从事好一项工作,也根本不可能胜任领导岗位,一旦在他们的手下出现专精某一项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对这项工作的管理手段还不如那位中层管理人员,那么如何服众?如果不能服众,又谈何管理。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地步,怀恩这些老臣子要不要空出位置给下面有能力的人,如果王世杰撤掉怀恩这些老臣子,他们心里怎么想?下面的人会怎么看?怀恩等人会不会心寒?下面人会不会担心自己也有这么一天被放弃?
这些问题问的王世杰哑口无言,只好熄灭了让怀恩等人救场的想法,遵循诸葛亮的建议,暂时每个城市只开一家家电超市,减轻人力负担,等到管理人才和员工都相对成熟了,市场也达到了饱和,再开放下一家门店。
就在这如履薄冰的条件下,王世杰和诸葛亮等一众人尽力维持着局面,希望能够快点培养出中高层人才,来缓解眼下的不利环境。
不知不觉中,时间来到了十二月末。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就在西方国家忙着庆祝圣诞节的时候,在东欧忽然发出一声震惊世界的巨响,一个世界土地最辽阔,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轰然倒塌了,苏国走到了终点。
苏国的倒塌并非一夕之功,从勃列涅夫上台后大肆提拔亲信,任人唯亲,形成以他为核心的特权阶层时,就已经埋下了一颗破坏力惊人的种子;当特权阶层贪污腐败、将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成风时,这颗种子就开始生根发芽。一九八五年,戈尔乔夫上台,他曾想努力扭转这一局面,进行了经济改革,可惜收效甚微,反倒使苏国经济不断滑坡,于是在一九八八年,他在苏国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使反对派悄然崛起,那时破坏力惊人的种子已经成了气候,就注定了苏国的覆灭。
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世界上有无数人震惊于这一声轰然巨响,但王世杰却十分平静的在自家的书房中用S-PAD看着国外的新闻,他是知道苏国这一结局的。但他却从未想过去改变什么,别说这是历史大势无人能改,就算王世杰有这个能力,也不会去改。他对苏国这个占领了大量华夏土地的国家没有什么好感,对这个国里,那位身故的八字胡领导人更没什么好感,那货颇不要脸,答应的事情做不到,谈好的事情不承认,反而恬不知耻的仗着武力对华夏指手划脚,还不如得国的小胡子实在。
对于这样一个国家的灭亡,王世杰并不感到惋惜,从战略上来说,苏国与华夏比邻,这个国越弱对华夏就越有利。从个人感情来说,这个国灭亡了,王世杰只会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