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章 错,大错(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佑三年,九零六年。

    上元节。

    深泽。

    两军对峙,尤其两边都不缺粮不缺人,地形亦无花哨,就怕大意翻车的局面,所以,大部分时候都很无聊。

    郑二自屯兵新乐,时光飞逝,转眼已逾一载,一矢未发。

    对面的王大帅无意挑衅,整日只管谨守营垒,没事儿还给这边送点牛羊过来,姿态特别友好。

    李思安在冀州同样屁事不干。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只是派出游骑四处浪荡,大部也是往瀛州、沧州方向。那里与定州之间还隔着深州,有辽王亲自坐镇,也没有毅勇军什么事。

    郑守义是最近才得令挪到深泽的,待驻扎下来,无聊依旧。

    成德军绝不惹事,汴兵也不来骚扰。

    郑守义去瀛州见过一次辽王,交流了当前局势。

    辽王态度明确,就是静观其变,还再三叮嘱他不得浪战。

    于是,二哥继续坐等有变。

    实在闲得蛋疼,就去跑马透气。

    史十三到定州年余,逐渐融入了毅勇军大家庭。

    不出所料,这一年多,果然从魏博过来不少武夫投奔。大股汴兵过境,并且来势汹汹,魏博汉子们顿感大事不妙。十三郎的老部下们,除了个别死脑筋的赖着不走,大部搞起了串联,拉帮结伙来投老上司。

    结果他们一动,还带动了不少头脑活泛的战友也来躲灾。于是,十三郎的四百兵招满了都安顿不下,郑二便将那愿从军的挑拣一些募了,打散编进队伍。

    魏博武夫其实都很能打,只是好打滑头仗。不过郑大帅并不担心,就这么点人敢闹事,自然有人收拾他们。毅勇军的大小兵头都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还搞不定这几个外来户么?

    有无不愿从军的?真没有,老实人谁千里迢迢来义武啊。

    最近听说梁军又要增兵,辽王有点紧张,郑大帅也有些挠头。

    虽说打仗不是简单比人多,但很多时候,兵力雄厚的一方确实有优势。而在这方面,卢龙三镇显然拼不过梁王。

    梁王兼并河中、淄青等镇以来,牙兵据说一度膨胀到三十多万。这几年,梁王多番整饬,杀汰老弱,据李老三估计,眼下梁兵主力该有十七八万。

    这可都是机动兵力,且均为百战之师。

    卢龙当然也在拼命扩军,只是限于人口、钱粮,只新募了镇远军、广边军各八千人,且全是步军,每军仅有五百骑卒作为斥候、游弋、信使。而且这些新募兵哪能跟梁军老兵比。为弥补兵力不足,辽王已下令调射日军回塞内来,换这两个新募军去山北戍边锻炼。

    山北暂时潜力已尽,经过秃头蛮一闹,各部损失惨重,都在默默舔伤,虽然后来又抢回不少人口部众,却并不足以弥补损失。射日军南调后,山北老兵所余不多,更须加强屯丁民团建设,好在薛阿檀是员虎将,也很懂草原,加上扫剌的铁骑军配合,维持局面应该足够。

    就算不够,辽王也顾不上了。

    双方兵力越堆越多,咱黑爷就越发觉得不踏实。

    休看王镕小儿现在乖,其实这厮很鸡贼。他绝不会跟着汴军去碰大李的主力,但是哪天被老朱逼急了,会不会来找他老郑的麻烦却很难说。所以,郑大帅天天琢磨着怎么应付成德兵。

    说实话,他真不想碰梁兵,王八壳太硬,远不如成德软柿子好捏。

    “都说说。”

    老武夫们围着行军舆图,就是李三郎制作的那种比较详细的地理图,一个个摸着腮帮子猛抠。

    成德这点事早已研究烂了。

    两家挨着,做过朋友也打过架,彼此之间没有秘密,至少老黑这帮货进成德不看舆图也不会迷路。两边还都不缺马。上策当然是轻骑突进,到对方家里烧杀掳掠,抓到机会就捅一刀,没机会就抢一把走人,快进快出。

    打草谷么,技艺都很娴熟。

    唯一难受的是成德三万对义武一万四,武威军躲城里唬人还行,拉出来浪战?郑哥可不敢用。

    敌众我寡,比互相伤害,定是自己吃亏。

    实力如此,只能敌不动我不动,静观其变。

    只能静观其变。

    没实力,一帮杀才胡子抠烂,也看不出花来。

    都没好创意,郑老板觉着没劲,就挥手散帐。自己来到马棚,准备给坐骑换马掌。要说郑二最佩服李三哪一点,那就要说这个搞钱搞粮的本事。仅仅老黑手下这一万四千牙兵,连骡子带马配了三万多畜牲,一年仅口粮就得一百多万石粮豆。若非有这财神在后帮补,咱老黑哪里浪得起来。

    又比如这铁料。大军损耗铁料着实不少,义武本身并不产铁,所需据说有些是从河东买来,有些是幽州、山北所产。反正老黑从不问价,要用就向刘三伸手,这厮自然有法从李三那里搞来所需。

    呦!

    南边一个朱三,手下一个刘三,北边一个李三,啧啧,这行三的都是精华啊。

    当然,行二也不差。

    比如自己。

    又比如小刘。

    郑哥一边拿刮刀给坐骑修马掌,一边胡思乱想。

    边上小屠子正跟他三叔两个点着小火炉打铁条,叮叮当当极有韵律。

    郑守义是咸通七年生人,今年四十有一,随着年纪渐长,体重也水涨船高,都不敢上秤,再这么下去,突阵怕就没戏了。现在几匹马爷换着出力也就只够行军,若再披上甲……哎呀,这次在山北郑大帅就感觉很不对劲。

    看看儿子,就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

    算算日子,唉?大顺元年自己来李哥手下,可不就是这个年纪。

    真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整整十六年喽!

    彼时,爷爷也只是二十五岁壮小伙。

    如今,老子要自称一声老夫啦。

    几人配合默契地忙乎,郑老五领着刘三过来。

    大军在外,最要紧就是粮草,军械,刘栋哥作为义武的大管家,基本都在定州负责粮械辎重。二哥正在伤春悲秋,见到刘三这位故人,感怀非常,将后续工作交给儿子去忙,自拉了刘哥说话。

    “三郎来啦。”

    刘栋久经风雨,忽见老郑说话这样肉麻,顿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被老黑捏住的胖手都跟着一抖,道:“啊。李司马送些赏赐过来,要赶在上元节给弟兄们发下,我……我这就赶过来了。”

    二哥奇道:“元日才发过赏赐罢?”

    正常发赏赐已经是直接在后方发到家里,但因为这次是驻扎在县城,且出来一年时间不短,为了方便军士花销,几次加赏都是一半到家一半在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