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近来读的几本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论语新读,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十三四岁的时候通读过一遍杨伯峻注释的论语,后来或零星翻阅或偶尔见到若干字句,却再没有系统阅读。最近由于学习古代汉语,产生兴趣,故而拿这本书配合着杨注本研读,等于重新读了两遍。李泽厚学养丰赡,这本书虽颇似读书札记,但有一个思想贯穿其中。李泽厚将孔子的学说和巫史传统联系起来,可谓追根溯源;复指出其有别于西方哲学的“实用理性”重新估量儒学的源头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也做了公共性道德与私人道德的分野,不乏真知灼见。整本书凌而不乱,特色彰显,值得细读。

    二,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祝勇编,时事出版社。当初买这本书,一是打折,二是书中辑录了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四篇重要文字,很多胡适文选都没那么完备的收录。因此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当作史料珍藏的。不过买回来后粗粗浏览,发现其中有很多不错的文章。比如前两篇余英时的士与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改变了我往昔对余英时的偏见。本书辑录了众多思想者的文字,脉络如书名,分为“人是你自己”、“历史的回顾”、“困惑与抉择”、“困囿与突围”等。详尽论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源头、安身立命处、困苦奋斗等。

    三,现代儒学论,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余英时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曾引起过不小的争论,一时间激进和保守吵得沸沸扬扬,这也是我读的余英时的第一篇文章。我想当然地认为他否定五四,但自从读了他的士与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后看法稍有转变,及至读了这本小册子,才对他的思想有一个大致了解。与一般史家单独分析晚清思想不同,余英时上溯晚明,指出其时儒学内部已发生转向,晚明士商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思想界的风气已有所变化,知识分子的目光已从政府转向社会。由此之故,晚清思想界才会如此迅速地接受大量西方观念。书中还有一篇钱穆与新儒家,弟子写老师,当然分外可亲可信。另外,看港台海外学人的论述往往有清风扑面之感,其思路与大陆不同,然眼界决不狭窄。余英时学养甚深,行文却不故作高深,同时下的某些“学术著作”相比真是“通俗易懂”了。不过要读透它,还要颇费一番脑细胞的。好在值得。

    四,我思,谁在?,舒芜著,花城出版社。由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场影响深远的“胡风集团案”中的拙劣表现,舒芜至今为很多人不齿,背着“犹大”的骂名。不过序中朱正先生的几句大实话倒切中要害,也让读者保持能一分平和的心态阅读这本书。论主观、论中庸这两篇既给作者带来荣誉又带来磨难的文章就不必多费唇舌了。舒芜晚年致力于周作人研究和女性研究,的确很有心得。周作人概观、女性的发现——周作人的妇女论、关于女性意识和政治、社会意识的思考、古中国妇女的命运一篇接一篇,均是发人深省的力作。

    五,追问历史,刘兴雨著,天津古籍出版社。其宣传词是:“本书是继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吴思潜规则和血酬定律后又一部反思中国历史的力作。”当然过奖了。但仍不失为一本有力度的杂文、思想随笔集。例如第一篇得民心者得天下吗推翻了思维定势,大有震聋发聩的效用。不少文章更是借古喻今,作者不但对中国古史、掌故了然于胸,对世界历史也很熟悉,往往信手拈来,随即生发出一通不落窠臼的议论,读来趣味盎然,亦能引人掩卷沉思。

    六,胡适周围,沈卫威,中国工人出版社。沈卫威先生是胡适研究专家,我看的第二本胡适传便出自他的手笔(第一本是李敖的胡适评传)。本书用力描画与胡适相关的人和事,包括毛泽东、蒋介石、王国维、顾颉刚、茅盾、沈从文、曹诚英等等,考证严谨翔实,又并非正儿八经的学术著作,语言平实风趣清晰,倒颇有胡适之风。本书从侧面展现出一位自由主义者的心路历程和熠熠神采,将各色样人摆到台面上,虽未随意褒贬,然作者之观点好恶已隐隐若显了。这本书的另一好处是不必正襟危坐从头读到底,大可翻到自己喜欢的人物章节细细品味。

    七,晚清乡土意识,程(肃欠)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往常分析中国思想史过度注重知识分子阶层,而这本书另辟蹊径,分别论述了“日常意识与乡里社会”、“平均主义与天国蓝图”、“民族意识与晚清教案”、“信仰意识与民间教派”、“从拜上帝到反上帝”诸多领域,对皇权思想在乡土中国的根源、构造、影响,对权力崇拜的描述,对信仰层次、对中国人性格的分析,对中国传统贫富心理的剖析、对底层社会帮派的宗教意识等等皆有所阐发,也有所建树。虽然作者和余英时的治学路数迥异,但和余英时的现代儒学论相对照,还是很有裨益的。

    八,俄国思想家,以赛亚柏林著,译林出版社。这是我这两个月来读的唯一一本外国人的作品。自由主义大师以赛亚柏林就无需我画蛇添足地介绍了。在本书里柏林提出了“狐狸”和“刺猬”两类思想家,区分了赫尔岑和巴枯宁的不同,综述了俄国思想界的精英和思想资源。译者彭淮栋的译笔信达雅,有严复之风,读这种文笔实为一种享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