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一天,我的老同学加好友——文仲安,电话通知我说,在他六十岁耳顺之际,出版了他的力作跬步集。我真为之庆幸,祝贺他有了立言之功。常言道,人生成功有三:一是立功,二是立德,三是立言。书的朴实的封面也和他的人品和文笔相一致,翻开扉页,飘着淡淡的墨香,也像他的为人一样,送人以花,手留余香。幸好我暑假闲居在家,捧着这书,开卷有益,慢慢读罢,深感受益匪浅,感受很多。在此,我只谈谈我个人的感受,以表我对作者的敬佩之意。
小说江岸作者以第三者的角度,采用了小说的多种手法,通过主人翁的命运中的悲欢离合的描写,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在小说中不难看到作者的善良和富于同情心,对肖雪的无言以表的真挚感情,也许就是他刻骨铭心的初恋,他面对残酷现实的那种无可奈何的悲哀。通篇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感人的真情。作者在对情节的处理相得益彰,故事起伏,相互穿插,又不感觉混乱,读起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巧妙地运用了人物邹鹰命运为主线,以肖雪命运为辅线,相互交织,灌注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深情关切,紧紧抓住读者的思绪,我在感动中轻松地读完这篇小说。在运用拟人手法上,时光老人依旧迈着稳健的步履,不回头地朝前踱,他用转动的时钟和的翻动日历,来表现时间的推移;他把两棵古柳的老成和几朵嫩黄的柳芽放在一起,暗喻了那个扭曲的时代和人生,也为后面故事的展开铺垫了场景,在此场景下倒叙了故事悲痛的结局。他又在小说结尾重现了这一场景,使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他在结尾处,还运用了象征手法,把对为了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白色的浪花”“彩旗的飘舞”“蔚蓝的天空”和“风和日丽的艳阳天”上了。他在面对肖雪的遭遇时,面对邪恶强权,那种力不从心,无力回天的悲凉,内心的隐痛,溢于言表。这篇伤痕小说揭示了一个人生道理:个人的命运是时代命运的结果,同时又是时代命运的一个缩影;时代造就个人的命运,人们面对时代强加的宿命,有时完全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了。
在他的学术篇中,处处可见作者的语言文化的蓄养,厚积薄发,对学问的认真细致,在阅读中对文字的敏锐的感知力,对文字错误强力的捕获力,我实在佩服。他不自说自圆,而是靠文献资料,靠合乎逻辑的思辨来说话。重考据,举铁证,这就是值得我向他学习的做学问的务实,叫真和批判的精神。咬文嚼字,一丝不苟,如我们都比较容易忽视的“令媛”和“令嫒”;“秋兴”和“秋兴”;“老师”和“教师”等的用法和区别,例举和说明得清清楚楚,资料丰富,辨析入微,都让我收获不少。他尊重真理,不迷信名人大腕,敢于和他们在学问上商榷,据理力争,以理服人,还原历史文化,和文字的真实面目。他的文笔有些鲁迅杂文的犀利,也有点邓小平文章的简洁通白,实话实说,开门见山,直达问题的要害。在谈点不同意见一文中,结尾部分,他说:“那些‘建房子、搬砖头的人’(劳动者)能都住在两居室里,或者更好。”语气虽然有些勉强和无奈,但也表达了他“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爱民之情。他对与之商榷的自大和傲视他的人物,也抱平常心,无所畏惧,与之笔战,辩明是非,以文交友,以文交心。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广博的文史知识的积累,并能融会贯通,很有自如运用文字的驾驭能力。
教育篇中的课堂提问技能探微是一篇既有理论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论文。他把课堂提问作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及阐述。文中认为:“课堂提问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既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也是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提问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还对提问的设计提出了要求:目的明确,选准突破口,分层降低难度。还谈到了课堂提问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有的教学处理机智。提问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归纳、评价,确认、总结知识的过程。文中还谈到对学生的尊重,礼貌用语的运用,以及带来的美育教育。
在忆旧篇的回忆文章很有地方文史资料价值。谈到了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家庭情况,以及他们的命运悲欢,对个人的坎坷经历也有不少文笔,突显了他面对困难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那种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都很鼓舞人心。文章里反映的那些纯真的朋友情,亲人情都体现了作者的真诚、纯朴、重情、热情、助人、感恩的优秀人品。
祝愿:此书一跬步,人生一大步!
附:勘误
1、p5一行“尝”应该是“常”
2、p6第二段,第二行“个”应该是“过”
3、p10第十六行“色”应该是“实”
4、p11倒数第三行“乓”的枪声,应该改“啪”更恰当。
5、p11最后一行“园”应该是“圆”
6、p18第六段,第二行“舵”应该是“桨”
7、p57倒数一行“个”应该是“其”
8、p77第二段倒数一行“幺”应该是“么”
9、p95第六、八行“的”应该是“得”
10、p123第一行“盾”前应该加“矛”
11、p123第三行“一”改为“些”更恰当。
12、p140倒数第二行“靠严格”后加“促”
13、p175第二段第十行“宜宾”后面加“地区”更准确。
14、p182第十行“安德华”应改为“安德森”或“安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