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厢送走了林旸和穆峥,那边贾敏给黛玉请的女先生和礼仪嬷嬷也到了,女先生姓童,教导黛玉琴棋书画,出身书香世家,可惜命不好,守了望门寡,家里又败落下去,娘家人就容不下她了,便依仗才学在富贵人家教导女眷来维持生计。还有一位女先生姓孙,是扬州一带有名的绣娘,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便出来教导女眷。两人都是三十岁左右,头上插着素银的簪子,浑身收拾的干干净净,倒是孙绣娘的手里的帕子乍看平平无奇,细看确实双面绣,一面绣着猫戏蝴蝶,一面绣着猫滚绣球,想来是她自己绣的,憨态可掬,活灵活现。
礼仪嬷嬷姓丁,圆圆的脸,一笑起来眉眼弯弯,和蔼可亲。说是嬷嬷,可也是刚从宫里放出来没几年,还不到四十岁,松花色的对襟袄,竹青色绣梅花的祾裙,头发梳成圆髻,只带了一根五福捧寿的赤金簪子,赤金柳叶耳钉。
本来贾敏还想请个教导黛玉诗书的先生,被杨希拦住了,他现在无事,即便是等林旸回来了,下午也是有空闲时间的,教导黛玉足够了,而且黛玉的资质甚高,一点就透比林旸强多了。
黛玉的日子算是忙碌起来了,早上卯时三刻起,去贾敏房里用早饭,在贾敏身边学着管家理事,巳时学针线,午时用午饭,饭后小走片刻,在午睡半个时辰,起来后去杨希那里学诗书,顺便学了棋和书,之后在跟童先生学琴和画。戌时一家人用晚饭,饭后散步温习功课,亥时睡觉。
林旸和穆峥是赶在小年前回来的,贾敏简直快认不出儿子了,浑身上下没有饰品,一身连他们家下人都不会穿的粗布衣裳。贾敏拉着林旸和穆峥的手:“黑了、瘦了、不过也长高了。”褪去了少年的青涩,脸庞线条也英挺起来,目光也坚毅起来,贾敏又是欣慰又是心酸。
林旸回来的时候黛玉去上课了,林海在衙门里。贾敏便赶他们去洗漱休息。到晚间一家人才团聚。
黛玉一见林旸便抱住他不撒手,靠在他的肩窝里,轻声说道:“哥哥,我不要点心了,我要你。”林旸这一路存了不少心事,回到家中温暖如旧,又听见妹妹此语,眼睛鼻子一酸,几乎要哭出来。
贾敏不停的给林旸和穆峥夹菜:“多吃点,都瘦成什么样子了。”穆峥还好,他在福建长大,见过不少事,就是林旸心事重重。又埋怨道:“你们不是带了银子吗,小厮也是,不知道照顾好主子。”贾敏又瞪了眼林海:“我说多带些人,都怪你拦着,没个老成的人护着,孩子们吃了多少苦头。”
林海听见贾敏的指责,摸了摸鼻头,没有反驳。
“可是,娘亲不是说玉不琢不成器,带着小厮就行的。”黛玉语带着疑问插了一句,她记性好,又常在贾敏身边,记得贾敏和林海商量林旸出门带多少人的事情,“娘亲还说,吃些亏也不怕。”声音如黄莺一般婉转悦耳。
贾敏瞪了一眼拆台的女儿:“我还说过,食不言寝不语呢。”这怎么没记住?
黛玉低下头,不在插话,心里腹议着,还不是娘亲你自己开始说话的,喏,又开始说起来了,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贾敏不知道女儿的腹议,问起穆峥:“都去了什么地方?”穆峥只拣了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地方说了,他的声音还带着少年特有的清亮,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贾敏边听,便担忧的看了一眼沉默的林旸,和林海交换一个眼神。
饭后,穆峥被杨希拎走了,林海带走林旸,和林旸抵足而谈。
林旸的声音很轻很轻,像是自言自语,道:“我和穆峥夜里投宿的那家的邻居,生了个女孩,一出生便被溺死了,那家人说那里贫困人家养不起多把婴儿丢弃。知县姓区,自己家都揭不开锅了,还带头捐钱,成立了救儿会。”
林旸语气平淡,就如同叙述他今天干了什么一样,林海没有吭声。
“后来在往北走,便遇上一群流民,城门外十几里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民,衣衫褴褛,树皮草籽吃完了,便去吃观音土,腹胀而亡。典妻卖子,甚至易子而食。”林旸说到此,语气里带了些嘲讽:“我看不过去,给了那些人一些钱,流民一蜂窝的涌过来,幸好穆峥和他的侍从厉害,这才跑了出去,就这样,我的马也被他们就地宰杀。”
林旸回想起当时的情形,胃里还有些不舒服:“就那么血淋漓的把马剖了,马匹,内脏无一不被生吃了。那些人的嘴上,手上,身上都是血。”
“我和穆峥进了城,穆峥本想去找知府,请他开仓放粮。被我拦住了。”林旸用被子遮住自己的脸,“我害怕,害怕给你惹麻烦,那知府和甄家有着联系,害怕穆峥的身份被曝光。”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