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熊猫的故事摘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   她取出两个茶怀,倒上两杯热水。将其中一杯捧在两手中间,另一杯放在地上。

    当地上那杯水开始变凉的时候,她把手中的水杯放在地上,再把地上的杯子捧在两手中间。经过反复数次调换之后,两杯水都冰凉了。

    她倒掉两杯凉水,开始另一个新的试验:先同时倒好两杯热水,只捧住其中一杯,把它保护在自己暖和的胸前;对地上那杯水则置之不理。四分钟之后,地上那杯水已经冰凉了,而手中的水杯却仍然是暖和的。

    萧灵开始理解为什么母熊猫对手中的幼仔如获至宝,须臾不让它离开自己的胸脯,而对地上那只不停啼哭的幼仔却置若罔闻。

    由于母熊猫不能同时使用两只前掌来抱两只幼仔,因此在寒冷的洞穴中,母熊猫面对两只高声啼哭的新生幼仔,有两个方法可供选择。如果它为两只幼仔轮换保暖,那么这两只胎儿很快就都被冻死;如果它只保护一只,而不顾另一只,那么它怀里的这只胎儿将有更多存活的机会。

    温度是新生熊猫仔兽存亡的决定因素;母熊猫奇特的护仔行为是对冷酷环境的适应。这种经过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行为特征,对大熊猫在寒冷的群山中得以生存,起到了保证的作用。

    在仔熊猫出生一个月后,萧灵和向明已经摸清了大熊猫静媛的活动规律。它离开洞口后,先去排便,再走到泉水旁喝水,然后进入竹林觅食,有时长达二至三小时之久。

    一天中午,当太阳直射进洞口的时候,洞穴中亮堂起来。他们趁静媛外出觅食时,决定去调查一下幼仔的生长情况。

    仔熊猫的外形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眼圈、耳朵、肩部和前后足都开始出现黑色,全身毛茸茸的,已出现成年个体的雏形,只是嘴吻部和尾巴相对较长。

    向明把仔熊猫放进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布兜中,挂在一个小小的弹簧秤上。这只黑白分明的仔兽已经有1200克了,比出生时增重11倍。当搬动它时,它的叫声不再那么尖利刺耳,变得柔和多了。但是,它的眼睛还未完全睁开,躺在巢中不能爬行。

    萧灵先钻出洞口,她没有料到此时大熊猫静媛出现在前面15米远的山坡上!它先抬头注视一下萧灵,然后咆哮几声直奔洞口。萧灵已经无路可走,她只得从两米多高的小悬岩上跳了下来,熊猫也跳下来,在她身后紧追不舍。向明趁此机会从洞中钻了出来,跑上山坡,同时大喊两声,吸引了静媛的注意力。只见它一个急转身冲向向明。但向明早已跑得不见踪影了。大熊猫静媛于是回转身来,走向自己的洞口,站在那儿环顾一番四周,这时洞穴中传出几声幼仔的叫声,但它却纹丝不动,好像在寻找着,静听着,准备再次迎击入侵者。

    萧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她灵巧地爬上窝棚,并迅速架起望远镜观察静媛。

    静媛静立在洞口很久,一直到太阳落山之后,它才钻进洞去,但很快又钻了出来,在朦胧的暮色中,勉强可以辨清它嘴里衔着一件东西,隐约可以看到两条小腿在静媛嘴边摆动,并听到轻微的叫声。静媛很快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向明并没有跑远,他躲在一块巨石上面,离洞穴很近,仔细地观察了熊猫的活动过程,证明静媛用嘴衔着幼仔的颈背,向黑森森的冷杉林走去。

    当天晚上,向明用无线电监听静媛的活动。它翻过一个小山脊,整夜都在森林里转悠,估计是在寻找适宜营巢的地点。但是从第二天凌晨开始直至中午,无线电讯号都指示着静媛不活动。萧灵担心大熊猫静媛出了什么事,于是同向明一起前往调查。很快便找到了它。它坐在一个树洞里,背靠着洞壁,而对洞口,头低垂在胸前,两个前肢把幼仔搂抱在胸脯和下巴之间。由于一夜的奔波劳累,母子俩都酣睡了,样子十分可爱。一只吵闹的乌鸦,站在附近的树上不停地嘎嘎大叫,也没有惊扰它们的美梦。

    这里也是一个十分理想的营巢地点,35米外便是茂密的松花竹林;再走70米,在一处悬岩下面就有一潭清泉,许多动物都在此饮水。这儿唯一的缺点是森林中显得阴冷。不过熊猫幼仔己经长大了一些,不再离不开母亲温暖的怀抱,也不太容易遭受偶然事故的伤害了。

    觅食的对策三月初的一天早晨,晴空万里,这是兴隆岭南坡的高山上少有的好天气。一束束金灿灿的阳光透过树隙射进森林,照在洁白的雪地上。春天太阳的热力已经让人感到温暖,使积雪变得潮湿,发粘。阳光在雪地上反光显得特别耀眼。

    萧灵从她的尼龙帐篷中走出来,戴上一副防雪光刺激的茶色眼镜,踏着松软的雪地去寻找大熊猫静媛母子。刚下过的一场新雪帮了她大忙,使她十分顺利地找到了大熊猫的新鲜足迹。在森林的边上她发现一大一小两串并行前进的足印,轮廓十分清晰。

    在树木稀少的山梁上,萧灵很快就追上静媛母子。不久之前,静媛携带幼仔来到两个山梁间的垭口,准备从这里下行到河谷。由于坡陡、雪滑,静媛有些犹豫。

    它停留片刻,转过头夹看一看它的幼仔,一面用舌头抚摸着它,一面轻轻地哼叫,然后便踩着没膝的深雪一步一步走到沟底。仔熊猫没有经验,它急步冲向陡坡,由于失去平衡,便一连串跟头连滚带翻地折腾下去。但是它没有害怕,反而觉得好玩,当它滚到沟底,刚一站住脚,就又爬上坡来。这一次它不打跟头了,只是背靠在陡坡上像坐滑梯那样溜下去,松软的雪地上立刻留下一道深深的沟槽静媛无可奈何地等待着,看着精力过剩的幼仔那么顽皮地、不要命地嘻耍。当仔熊猫转身时,母熊猫连忙抓住它的后腿,把它拉了回来。

    大熊猫至少经历了300万年的演化历史,它的分布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发生了变迁,而它却能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存至今,成为珍贵的“活化石”,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生存斗争中,大自然把它们塑造成为这样的类型——仅仅依靠营养低劣的竹子为生了,因此,它们必须循规蹈矩,十分节省能量的开支,避免过多的嬉戏、争斗等各种剧烈活动。

    然而仔熊猫并不懂得这些,它回转身来,用前爪扭住母亲,不知是由于饥饿还是调皮,或可能是兼而有之,它突然对母亲撒起野来,拼命咬啮母亲的前肢和胸脯的皮毛。静媛虽然有些不耐烦,但仍然容忍了幼仔的胡闹,它温存地咬了一下仔兽的颈背,用鼻子把它拱翻在地,然后迈步向小溪走去。仔熊猫便也乖乖地跟在身后。

    它们先像小猫一样用舌头舔水,后来干脆把嘴埋到水里,像牛那样吸吮着,直到胃部鼓胀起来。

    它们走进附近的巴山木竹林中。当母熊猫刚一坐下,仔兽便过来寻找母亲的乳头。这一回,静媛不许了,事实上它的奶汁已经枯竭了。静媛伸出一只前掌,把幼仔推得远远的,迫使它坐下来,咬啮竹叶。熊猫仔吃竹子的技能已经非常熟练了。

    它用一只前掌握住一株低矮的竹子,把它弯过来,送进口中,用牙齿将竹叶一片片咬下,噙在嘴的一角,积累到一大撮,然后用另一只前掌抓住这些竹叶,像吃一块卷成筒的煎饼一样,一口一口地送进嘴里咬食,然后咀嚼起来。

    在这片竹林中,它们一口气觅食两个多小时,直到装饱了肚子,母子都懒得动弹。于是静媛便躺在雪地上休息,幼仔靠在母亲身边,立即睡着了。

    萧灵在距它们30米开外的地方,用望远镜观察并记录了它们以后的行为:下午1时30分:静媛坐了起来,环顾一下四周,鼻孔蠕动着吸气。然后换一侧又躺下来。仔熊猫仍然熟睡。

    下午1时43分:静媛半蜷着身体,一只前掌捂住自己的嘴巴。仔熊猫背靠母亲熟睡。

    下午1时55分:静媛转过身来,半仰躺着,用一只后爪搔自己的耳朵。仔兽仰面熟睡。

    下午2时01分:静媛坐起来,打了呵欠。发出轻轻的叫声,仔熊猫醒了过来。

    下午2时03分:静媛又躺在地上,没有挪动身体,但抬起尾巴,接连排出两团粪便。

    下午2时05分:仔熊猫也没有挪动身体,抬起尾巴排出一团粪便。

    这是熊猫通常的睡觉方式,它们在休息时常常搔痒或做其他动作。小憩5至15分钟后,抬头环顾四周,然后改变姿势继续入睡。这样睡觉,使熊猫感觉器官能保持警觉状态,随时准备对环境的变故作出积极的反应。

    静媛母子又睡了25分钟。在它们离开之后,萧灵跑过去检查它们在雪地上留下的卧穴。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卧穴下的雪竟丝毫没有融化。大熊猫浓密而厚实的毛具有良好的保暖作用,而且短、粗又富于弹性,有抗压缩的性能,摸起来略带油性,这些特点使大熊猫在寒冷而潮湿的雪地上可以减少散热。这就是它们能够随便睡在雪地上的原因。

    萧灵找到了静媛母子刚刚采食过的58株竹子。发现其中55株是一年生的嫩竹,熊猫取食了这些竹子的竹叶;另外3株是二年生竹,除取食了竹叶外,还用牙齿剥去部分竹茎的坚韧的外皮,然后才吃下。

    整个冬天,萧灵调查了大熊猫静媛的50个采食基地,并分析了500团大熊猫粪便。

    她发现,兴隆岭南坡大熊猫在冬天的食物中95%是巴山木竹的叶子,4%为巴山木竹茎,1%为松花竹茎。

    兴隆岭的木竹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足以供应生活在那里的大约250只大熊猫的需求。但是竹子的营养价值如何?大熊猫仅仅依靠竹子怎样维持自己的健康呢?萧灵顺手采回来一些嫩竹叶,放在口中使劲地咀嚼,由于十分粗糙,绝大多数都无法下咽。她又采了一些竹叶,放入锅里煮,但结果,她喝下全部淡绿色略带有清香的汤之后,又十分艰难地嚼烂那些淡而无味的竹叶,很勉强地咽了下去。

    两位民工看见萧灵在吃竹叶,都跑过来关切地问:“小萧,你为什么煮竹叶子吃,生病了吗?”

    “不,我想试试人能不能消化竹子。”萧灵答道。

    民工们大笑起来。接着便开始认真地思索,并向她提了一连串的问题。

    “人真能消化竹子吗?”一位民工急切地问道。

    “只能消化一丁点儿,绝大部分都不消化。”

    “为什么呢?”

    “因为竹子的化学成份与草和树叶差不多,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和木质素,所以人不能依靠吃草为生。”

    “但是牛马为什么终生食草,而且十分肥壮?”

    萧灵打开笔记本,分别画了牛和马的胃肠构造,然后开始解释说:“牛的胃十分复杂,马则有体积庞大的盲肠,在牛胃和马的盲肠里面共生着大量的细菌和纤毛虫。这些微生物能够把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再被牛马吸收利用。

    同时,这些食草动物还有很长的肠子,让食物缓慢地通过,便于充分吸收营养物质。“

    萧灵在笔记本上又回了人的消化道,又说道,“由于人的消化道十分简单,既没有复杂的胃,而且盲肠已经退化了,其中也没有像牛和马那样共生的微生物。因此,人不能消化纤维素。”

    “那么,大熊猫怎么能靠吃竹子为生呢?”

    萧灵又回了大熊猫的消化系统,只有简单的胃和很短的肠道,而盲肠则已经完全退化了。她说:“依靠这个简单的食肉类类型的消化系统,怎样处理含有大量纤维素的竹子呢。

    我也正在想。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对它的研究很有意义。将来我回到实验室一定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天气一天天转暖,仔熊猫跟随着静媛度过了它出生后的第一个严冬。当山桃花在山谷里盛开的时候,红胸太阳鸟从南方飞来,长尾蓝鹊为争占营巢地而吵闹不休,杜鹃鸟“布谷,布谷”的叫声在山谷中回荡。随着润滋滋的春风从河道下游送来新笋出土的信息,静媛带着幼仔沿着溪水向下游走去,开始在山野林间巡游觅食。香甜适口,汁液饱满的巴山木竹新笋是大熊猫们一年一度丰盛的佳肴。由于这些竹笋比竹茎和竹叶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和更容易消化的淀粉、糖类,使静媛母子大大地改善了“伙食”。

    萧灵和向明跟踪在静媛母子的后面,随时研究它们觅食新笋的行为。他们发现,这两只大熊猫在一昼夜中共吃进56千克竹笋,相当干它们体重的52%;还发现,吃进的竹笋经过五个来小时便被排泄出体外。静媛母子一般都选择粗大的嫩竹笋为食,很少去采摘细弱的竹笋。

    为了弄清大熊猫吃笋时择粗弃细的原因,萧灵和向明选择了粗细两种竹笋各10 0根,带回营地。他们将笋壳和笋肉分开,再分别称重,发现细笋的肉、壳质量比是1:2,而粗笋的则为2:1。剥去细笋壳和粗笋壳花费的时间大致相同,但是最后所得到的营养补偿却大不一样。这就是大熊猫选食粗笋的原因。

    萧灵一面打开笔记本,一面兴奋地同向明讨论起来:“向师傅,你认为大熊猫最有趣的觅食行为是什么?”

    “吃得多,拉得快。”

    “没错,”萧灵接着又问,“还有别的吗?”

    “是不是很挑剔?”向明没有把握地想着说。

    “与其说挑剔,还不如说挑选更恰当些。”萧灵若有所思地继续说道,“经过这几天的观察,我认为大熊猫在吃食时不仅受到取食时间的限制,而且受到其消化道容积,消化时间以及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的限制。竹子中可消化的营养很少,因此,熊描只能靠多吃才能满足需要。它的消化道容积又小,所以必须快吃快拉。

    它消化和吸收的方式是积少成多。“

    “噢,我明白了,大熊猫所以要选择竹子中营养价值较高的部分,才能尽可能地得到更多的营养呀!”

    “你说得对。这是大熊猫这个远古食肉类的后代,在转变为食竹之后的觅食对策。”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