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些。
他了解太子并非心胸狭窄之辈,否则也不会隐忍这么多年。
举手投足之间,便能看出,他与气量小,且多疑的皇帝不同。
他是一个真正有胸襟,有气度之人,若能顺利继位,将来必是一代明君。
这亦是除私人感情之外,沈云之愿意助太子一臂之力的原因。
毕竟,若换做是他处在太子这个位置,也未必能做得如他一样。
思忖之间,太子揉了揉眉心,并未回答他的话。
而是似有些疲惫地说,“听父皇的意思,过不了几日,就会让四皇弟到吏部去历练。”
啊这……
听了这话,沈云之默了。
吏部作为六部中最有实权的部门,之前一直握在皇帝手中。
太子几度想安插自己的人进去,都被皇帝驳回。
可如今却轻而易举地让晋王去吏部历练,这举动无法不引人深思。
难怪向来稳扎稳打的太子,这次却有些慌了神。
只是沈云之身为御史,不在六部之中,皇帝此举除了有些偏心,也并无过错。
尤其是几位老资历的言官昨日都铩羽而归。
更别提皇帝本就对他有疑心,且才入官场不久的沈云之了。
对于太子的担忧,他亦是无能为力。
只能安慰道,“也许皇上只是随口一说,还未下明旨,殿下不必过多忧思。”
然而,太子被皇帝教养长大,可以说是最了解他的人。
这不,沈云之从太子府回来没几日,皇帝便下了让晋王,入吏部学习的圣旨。
说是学习,可到底是皇子王爷,吏部尚书哪敢安排太低的职位给他?
再者,能让太子忌惮的人也不会是什么庸人。
晋阳有能力,为人处事又圆滑,还时不时地替吏部的官员在皇帝面前说几句好话。
因而,晋王入职吏部没多久,吏部官员对晋王皆是赞不绝口。
但若只是这些赞誉,太子还不觉得有什么。
然而,让他真正在意的,是皇帝听了这些赞誉时,所说的话。
犹记得一日早朝时,皇帝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对刚夸了晋王的吏部尚书说,“朕以为朕的这些儿子们都是不省心的,没想到老四竟然如此懂事,朕心甚慰。”
这恍若普通老父亲感慨的一席话,却让底下大臣一个个浮想联翩。
晋王是个懂事的,可不懂事的又是谁呢?
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禁想到了隔三差五被训斥的太子殿下。
大臣们都这样想了,更何况太子殿下本人?
心中万般不是滋味,向来甚少饮酒的太子,竟拉着沈云之在书房喝起酒来。
席间不免谈起几个孩子,太子对沈清义从军一事颇有感慨。
但也不得不承认,沈云之这样安排是对孩子最好的。
“让他在军营也好,恭皇叔虽说向来不爱参与朝廷争斗,但到底军功摆在那里,又是父皇唯一亲近的兄弟,那孩子在他身边当不会有危险。”
“只是其他的几个孩子,还要你多费心了。”
几杯酒下肚,太子颇有些无奈地说。
“殿下,还不打算认回几个孩子吗?”
听了太子的话,沈云之十分纠结。
说实话,除了到京城这几年,那几个孩子几乎都是他亲力亲为的照顾。
他早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孩子。
只是他们的身份,注定了他们总有一天要认祖归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