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辛亥革命》很遗憾让叙事变得平庸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辛亥革命还是如期上映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影片在讲述一百年前那场革命事件时,还是一再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伟大性,这似乎是种定势。或许正是这样的思维桎梏,让影片还是不自觉地营造出某种历史的悲凉与无奈来。就是这种矛盾的感觉,同时也让辛亥革命本身的叙事很遗憾地变得平庸,从一定的层面又无端地生了些反讽的意味。

    在教科书里,辛亥革命被浓墨重彩地定性为伟大革命。然而,单单从这事件本身前后的故事性看来,却正是摆在编剧面前一个棘手的难题。100年前的那次所谓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底应该怎样呈现在观众面前?如何才能将预期的“伟大”和“重要”发挥到极致?每一个人都在努力。

    其实,辛亥革命谈不上有一个十分精彩的开局,武昌起义第一枪的偶发性实在明显,尽管偶然中包含着必然,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所有的矛盾似乎一触即发,革命势在必然。由一系列连锁事件反映出来的暴力行为,的确和流亡海外的孙中山没有直接的关系。因而,影片反复强调了他在海外游说四国银行,以掣肘清廷的军费开支的过程。这是影片的艺术,也是做事的艺术。这件事很重要,尤其是在众人面前一边侃侃而谈一边切割羊肉的那些桥段,影片为了保持孙中山盎然正气一面,故意让他的台词避免太实际、太利益化,但说空话如果有用,那么就等于承认列强们的道德感是非同一般的。这一点要把握好,实在太难。

    辛亥革命更谈不上有一个漂亮的结局,这是必然。故事中前仆后继的死难,扑朔迷离的事态变革形成了南北割据的简单而又复杂的僵持局面。在这样的节骨眼上,能真正影响局势的是手握兵权并且一直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姑且抛开历史上的袁世凯到底如何行事,单单以结果而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里的的确确被突出了窃国盗位的这一个层面。那么在影片中所有的革命党人鞠躬尽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能尽快造成“推翻帝制”“逼退满清”的事实,如果说达到这种目的就是胜利,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再后来的张勋复辟、府院之争、连年北伐都很显然地显露出是由“让位”而演变出来的。于是,编剧在处理技巧上,用尽全力去强调第一次选举临时大总统这件事的的整个过程,在无形中就让它本身的意义遮掩住了住其后的无奈。这种处理艺术,更显智慧。

    辛亥革命的镜头感是非常出色的,影片的叙事依然停留在电视剧式“纯事件”上,台词自然也就张弛有度。在袁世凯回来操持大局的那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与后来战事的来回切换,都不太有电影的节奏,能够把握到如此境界,实在不容易。品心而论,如果非要说辛亥革命是一部纯粹的大事件电影,那么它总算碎出了一点点历史的调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