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在武汉读书,偶尔会在校报上发表点作品。闲暇无事,就在图书馆的杂志架前流连,也就是在那时,我认识了知音。
临近毕业的那年夏天,在医院的实习还没结束,我将写好的一篇文章鼓起勇气给知音杂志社寄了出去,就像在荡着涟漪的河面上放下了一只小纸船,怀着渺茫的希望。时隔多日,杂志社还是没有录用与否的反馈,渐渐地我也就淡了这份期盼的心思,一心一意地给同学们在纪念册上写毕业留言。
一天中午,我正准备去餐厅买饭,班长拿了封信来,说:“是杂志社寄给你的呢。”我看落款是知音杂志社,掂量信的分量便能感觉出是退稿无疑。怀着冷寂的心,我打开信封,从里面取出来一摞纸,果然是自己用笔爬出的格子,除了这些,还有一张纸,是杂志社的信笺纸,上面有几段写的飘逸的文字。大意是故事的情节写得很丰富,只是故事的结尾给人的感觉太突兀了,没有任何预期和过渡,让我再改改。下面的署名是“江客”
编辑的来信对一个普通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那种阅信的欣喜真是用语言难以形容,它给了我一种鼓励和信任,是对我深夜笔耕种出粮食来的肯定,尽管我种出来的粮食还不饱满、不够丰盈这封信,我读了大概不下几十遍,直至烂熟于心,闭目如在眼前。
毕业时择业的忙碌和心底的压力、以及朋友同学分离的忧伤,弥漫在了即将离开武汉的时刻,我无暇再去静下心来修改稿件。那段时间,自己感觉就像被卷进了一个巨大的漩涡,猛然间失去了自己。我收拾书籍和衣物,尽量“做减法”能留给小老乡的东西就送了出去,能卖的东西就廉价处理、不留后患。我找出“江客”的信,连同自己记下的几本日记小心地放好,生怕在无意中遗失了,把它们如宝贝一般带回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后来,我一直关注知音,更多的因素是因为那里有一位给我写过信的“江客”可惜,再后来“江客”的名字在杂志上消失了,不知他(她)去了哪里。“江客”莫非也跟我一样,仅仅是偶尔路过长江之畔的一位过客吗?
现在,我也从事着编辑工作。因为我曾经感受过“江客”作为编辑给予作者的那份力量,所以我一直也在以此自励,尽己所能去给作者沟通,给予他们发表文字的机会,陪伴他们的成长。我想我这样做,也弥补了当年的那篇未修改的习作带给“江客”的遗憾,他(她)会为今日的我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