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在戏院看的是十五贯。头一天买的票,没想到临去的时候下雨了,心疼那票钱,妈妈和奶奶还是带着我们姐弟去了。况钟的印象不深,那娄阿鼠的样子倒记得很清楚。乔装改扮成算命先生的况钟旁敲侧击地问一声,娄阿鼠就翻、跳、滚、爬地动作一番。我还喜欢花旦和青衣,咿咿呀呀地唱着,戏院舞台侧面上有幻灯将唱词映上去,我也不认得,只是喜欢她们闪亮的头饰,鬓边粉红粉绿的花,脑后拖垂着一把长发,长长的水袖时而抖出,时而慢慢收起,拖长了声音叫道:“爹爹——”
戏还没完,我们就困了,蜷在妈妈或者奶奶怀里睡去。戏院里舞台上灯光透亮,下面的观众席是暗暗的,走廊里有售卖瓜子和甘蔗的人来来回回地走着,遇到有人招呼,就弓着身子过去压低了声音做生意。散场的时候我们朦胧醒来,跟着人流朝外面走,戏院顶上惺忪的灯照着看过了戏的人散去,这时候戏院里很安静,只听见无数脚步踩着地面上瓜子、花生壳的声音,外面飘着雨,舞台上漆黑一片,暗红丝绒幕布疲倦地垂在那里,像两扇深掩的门。
以后在镇外红星大队看过戏。那场面比起今天的“同一首歌”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猜镇上的人和周围乡里的人都来了。大一点的孩子爬到树上,可怜我的妈妈在我的央求下将我高高顶在头上。我只看见万头攒动,戏台上灯火辉煌,因为远,唱戏的人很小很小。我妈妈说唱的是宝莲灯。
有一次有剧团在镇上剧院演出,傍晚我去看他们化妆。看样子是个家庭剧团,一个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女孩子,脸上已经上了油彩,她的父亲——我想那也许是她的父亲,正给她梳头。我对那种古装戏的发型很感兴趣,就在一边看。那女孩子木着脸,适时地抬手从面前一个梳头匣子里拣出一根头绳递给她父亲,那个眉头深锁的瘦脸的中年男人。他们沉默地做着这一切,身边来来去去拿服装、道具,或者搬东西的人,都一样忙碌而且沉默。我静立在一旁看那父女俩梳头,不知怎么的,那父亲抬手在她脸颊上打了一记。女孩子没反应,头部短促地震动了一下向一边偏过去,可是很快又回到了原先的位置,继续梳头。我觉得没趣了,转身跑回了家。那天我没去看戏。也许是那女孩子还没梳好的头让我失望了。原来并不象舞台上那么明晃晃、亮晶晶好看啊。原来花容月貌、娇滴滴的小姐还是要挨打的。
长大后差不多没看过戏了。小时候爱看戏大约是喜欢热闹,喜欢看那些光鲜的行头,喜欢看戏本身这件事,现在谁还觉得那是热闹的呢?满眼里光怪陆离还看不够,谁还去看戏呢?